共促消費公平 護航經濟發展
■ 權靜
又是一年“3·15”。今年中消協公布的消費維權年主題是“共促消費公平”。近年來,隨著購物平臺、直播帶貨、海外代購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涌現,APP過度索權、個人隱私泄露、大數據殺熟等諸如此類的消費新“痛點”,日益凸顯公眾對于消費公平的關切和期待。
侵犯消費者權益,就等于蠶食社會消費信心,危害社會整體良性運轉。從簡單的經濟學原理我們可以得知,當供大于求時,消費品價格下跌,企業利潤減少;當供不應求時,消費品價格升高,企業利潤增大。穩消費就是穩經濟,穩經濟就是穩民生。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鏈上,消費是終點也是新起點。沒有消費,何談生產。沒有生產,又何談發展?
保護消費韌性,就是在保護經濟發展。尤其在當前,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疫情沖擊久拖不決的大背景之下,“消費復蘇”“消費升級”被給予厚望,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已成提振“內循環”、打通新“堵點”的現實議題;不斷改善消費環境,更是地方高質量發展應有之義。
但是,也必須看到,消費行為的完成,既要看價格,也要看品質,還要看體驗。缺乏任何一環,可能就會造成消費信心缺失,消費熱情受阻。無論是在傳統經濟時代還是數字經濟時代,“造假”“不公”都是消費者難以承受的消費陷阱。但遺憾的是,“大數據殺熟”、流量造假、誘導沉迷等不合理應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困擾和煩惱。一項由北京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與互聯網公司聯合發布的《中國大安全感知報告(2021)》顯示,有七成受訪者感到算法能獲取自己的喜好、興趣從而“算計”自己。近五成受訪者表示,在算法束縛下想要逃離網絡、遠離手機。糟糕的消費體驗背后,都讓公眾有了不再選擇的理由,都在無形中制造了消費堵點,最終遭受損害的可能是整體行業的口碑和未來。
提振消費信心,共促消費公平,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需要全面營造放心消費環境,護航經濟發展。事實上,從去年《個人信息保護法》通過施行,到3月1日正式實施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都對保障用戶信息安全、維護交易公平作出了明確要求,諸如“采取對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方式”“保障用戶的算法知情權和算法選擇權,應當向用戶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或者便捷的關閉算法推薦服務的選項。”所有這些都在昭示:保障消費者權益一直在與時偕行。
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共促消費公平,需要全社會攜手共進,通力協作,將既有規定落到實處,積極解決消費維權領域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尤其是面對新業態新問題,更需不斷創新消費維權體制機制,暢通消費者的線索反饋接收與投訴受理渠道,以實現精準施治、靶向治理,確保消費者權益保護落到實處。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第八期宿州市企業家沙龍下午茶活動舉行 03-28
-
2宿州市根治欠薪專項行動追發工資1.4億余元 03-28
-
3關于清明節期間暫停部分祭掃業務的通告 03-27
-
4
-
5鄭宏來宿開展“新春訪萬企、助力解難題”活動 03-28
-
6王啟榮在市交旅集團調研 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