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 人人都是“主角”
權靜
“以前一個簍,現在四個桶;以前隨手扔,現在定點投。”時下,在宿城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垃圾分類箱,智能垃圾分類箱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垃圾分類逐漸成為城市新風尚。
垃圾分類說起來是件小事,卻關乎千家萬戶,也關乎城市文明程度和未來發展。但很長時間以來,受傳統生活習慣影響,很多人沒有垃圾分類的意識,一提起垃圾分類,就會覺得“嫌麻煩”“沒事找事”;或是將垃圾分類簡單等同于寫著“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桶。何為可回收物,何為不可回收物?可回收物如何處理,不可回收物又將流歸何處?通通一概不知,最終可能導致垃圾投放無人分類、中端運輸無類可分、末端處理一鍋亂“燉”。殊不知,如果人人都不重視垃圾分類,那么垃圾終將“圍城”。以宿州為例,假設每人每天產生1公斤垃圾,以600萬人口為基數,那么全市每天將產生6000噸垃圾。
沉重的事實,呼喚我們垃圾分類刻不容緩。垃圾分類,是實現減量、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是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精細化管理、保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面對推廣垃圾分類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相關部門要對癥下藥,定點施治,廣泛利用小區墻面、公交站牌、LED大屏幕等設施,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力度;積極采用正面激勵機制,實行可回收物投放綠色積分制度,切實保障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的投放、收運可記錄、可追溯、可獎懲,以實際行動彰顯政府垃圾分類的力度和決心。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如同出門戴口罩、杜絕隨地吐痰、踐行光盤行動等一樣,許多好習慣都是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從全民關注到了全民行動。垃圾分類也是一項與自我習慣作斗爭的過程,公眾是真正的“主角”。只要大家共同行動起來,從一點一滴做起,優化生活方式,培養綠色理念,就一定能夠實現垃圾分類從“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轉變。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汴水之濱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實現“雙過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間投資增長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設經營主體48261戶 07-15
-
5公積金提取業務實現“全市通辦” 07-15
-
6宿州市16余萬脫貧人口穩定就業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