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開車師傅送上飲料。
收工間隙,韓大朋不忘給農場職工傳授新技術。
端午時節,風裹麥香,又到了一年中搶收小麥的黃金時間。
與許多城里人的想象不同,當下午收農田里都是現代化的農機具,一派“農忙不見人”的場景。泗縣丁湖鎮吳圩村農民韓大朋站在一望無際的金色麥田中,看著收割機縱橫馳騁,收割、脫粒,一氣呵成,沉甸甸的麥穗轉眼變成金黃飽滿的麥粒,盡管烈日當頭,但大豐收讓這個莊稼漢子黝黑的臉上充滿著笑意。
韓大朋在創新工作室查詢資料。
夕陽下,韓大朋夫婦面對豐收場景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韓大朋,宿州市勞動模范。今年,又被推薦為安徽省勞動模范候選人。
“今年是個豐收年,去年一畝麥產量700多斤,今年能達到1200斤。這樣的好年景我種地這么多年也就遇到過兩次。”韓大朋告訴記者,今年小麥的畝穗數、穗粒數均創下新高,更令他開心的是,今年小麥的價格也是近年來最高的,“粗略估計,這一季小麥的凈利潤能有20多萬,一年的辛苦有了豐厚的回報。”
測試小麥顆粒飽滿度。
廣袤的麥田地收割一隅。
2012年,放棄經商的韓大朋在家鄉創辦了省級示范家庭農場泗縣丁湖鑫磊種植家庭農場。該農場流轉土地400多畝,又為長年不在家中或是喪失勞動能力的鄉親托管土地400多畝,當地農民與農場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作為農場帶頭人,韓大朋深知經營農場光靠種田的經驗并不夠,還要有豐富的農業技術知識,于是他多次參加國家、省級農業技術培訓班,并獲得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跨入“知識型”“科技型”農民的行列。
為了科學高效的生產,提高收益率,韓大朋投資配置了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玉米收割機、無人機等,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今年我們農場有12人參與午收,3人開收割機,6人運輸,3人晾曬收倉,4天的時間這800多畝麥田可以全部顆粒歸倉。”韓大朋說,在科技化、機械化、規模化的加持下,收割時間和人力成本大大減少。
韓大朋一直跟著收割機前行,查看小麥顆粒損失情況,并且隨時排除機器故障和隱患。
麥粒的干濕度怎樣,用牙咬咬便知。
他還率先在自己的承包地里進行示范作業,使用秸稈還田和土壤深松技術,選用高質量的肥料和種子,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今年小麥種植使用的是淮麥33,特別適合我們這里的氣候和土壤,這一季的大豐收除了‘老天爺’給了好臉色,選擇合適的麥種也尤為重要。”韓大朋說。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國家各項惠農政策,激發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也讓農民種糧更有了底氣。
顆粒飽滿,又是一個豐收年,韓大朋一家樂得合不攏嘴。
當天工作結束就發工資,村民們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
隨著一顆顆金黃的麥粒進倉,韓大朋帶領鄉親們再次迎來了豐收的一年,富足的一年。我們的國家,也因為在廣袤的大地上有著無數個滿倉的糧倉和無數個扎根于黃土地“韓大朋”,才能在當下防疫抗疫和面對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多重挑戰下,牢牢守住糧食安全這條至關重要的底線,牢牢端穩了中國人自己的飯碗。 圖/特約攝影 馬 勇 文/記者 徐 蕾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