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可敬可愛的人,他們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用雙肩扛起平凡擔當。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五一勞動節將至,本版推出“奮斗有我”欄目,向勤懇奉獻的新時代勞動者致敬。
“你到哪兒了,我已經到了……”關玉萍提前10分鐘已到達我們的約定地點。四月初的宿城乍暖還寒,凌晨4點的風,雖無朔風的凜冽,但還是讓人覺得冷。接到關玉萍的電話,我不得不加快車速,趕往她垃圾清運的第一個點跟拍采訪。
“我現在負責三里灣街道、南關街道的部分社區的垃圾清運,每天早上4:30之前上崗。”今年50歲的關玉萍,個頭不高,一邊麻利地收拾垃圾桶周邊灑落的垃圾,一邊跟我說,早上的垃圾最多,桶里裝不下了,有人就把垃圾放在桶邊上,我們要清理干凈再裝車。從院子里面把垃圾桶推到垃圾車旁邊,掛桶、抬升、抖桶、降桶,然后再把桶推到原位,關玉萍熟練地操作著,幾乎是一路小跑,我有些跟不上她。
從2003年開始,關玉萍從事環衛垃圾清運工作,至今整整20年。那時候,她的兩個孩子還小,垃圾清運都是在凌晨和下午,這樣的工作讓她更有時間照顧孩子。不過,剛開始工作的那段時間,讓她吃盡了苦頭,當時的運輸工具還是平板車,很多地方都是磚砌的垃圾池子,要一鍬一鍬地鏟到車上,夏天的高溫和垃圾散發刺鼻的氣味,讓她喘不上氣,頭暈腦脹,再加上那時候的路面坑坑洼洼,拉拽著滿滿一車的垃圾非常辛苦。“好多次坐在路邊,汗水濕透了衣服,手腳累得抽筋,就想放棄不干了,但是想想家里的兩個孩子,最后還是咬牙堅持下來。”關玉萍說,最艱難的時候挺過去,慢慢適應后就好一些。那幾年,關玉萍用壞了4輛平板車,用壞的鐵鍬和掃帚已數不清了。
隨著城市的進步與發展,清運垃圾的道路更平坦了,關玉萍的“裝備”也升級了。“自從換了自動裝卸的電動車,清運工作比以前輕松多了,不過城市人口也比以前多了,垃圾點的數量增加幾十倍。”關玉萍介紹,她負責的區域有機關單位、居民小區,也有商業門面,垃圾車的裝載量有限,裝滿一車就要送到垃圾中轉站,然后再去裝。每天要往返垃圾中轉站五六趟,趕上中秋、春節這樣的重大節日還要多跑幾趟。“多跑幾趟沒什么,看看現在城市發展得這么好,環境這么優美,我們辛苦一點也值得!”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于交通管控,清運的路程比平時多出兩倍,關玉萍和同事們依然堅守崗位,像往常一樣按時打掃清運居民生活垃圾,頂嚴寒、冒酷暑,無畏臟苦、任勞任怨。“寧愿一人臟,換來萬人潔”的環衛工人精神,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讓關玉萍感到欣慰的是,這些年環衛工人越來越得到社會更多人的關愛,受到人們的尊重。“每年環衛工人節的時候,領導都來看望我們,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也經常送來純凈水、面包、方便面等慰問品,我們更要把工作做好。”關玉萍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由于工作成績出色,關玉萍多次被授予“優秀環衛工人”榮譽稱號。“其實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這座城市也是我的家鄉,打掃得干干凈凈、漂漂亮亮的,自己生活也舒服。”關玉萍樸實無華的話語,道出了她努力工作的動力源泉。她認為“馬路天使”“城市美容師”這些稱呼對她來說是很高的贊譽,讓她覺得既驕傲又自豪。
二十年來,關玉萍就這樣默默奉獻,用勤勞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換來了城市的潔凈與美麗,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一抹清新。文/圖 記者 王明輝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