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古賦
埇橋腹地,磊落胸襟。平疇沃野,厚重人文。百業興旺,五彩繽紛。206國道、302省道、026縣道、城市北外環、泗許高速、宿淮鐵路,織成路網,連城帶村;唐河、濉河、雙慶河、新汴河,岸綠水清,流金泛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農村綜合改革實驗區”“埇橋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勇立潮頭,龍馬精神。產教相接,學研一身,把論文寫在大地,把成果送給農民。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產業聯合體,帶動示范,創業創新。車水馬龍,有出有進,優質糧蔬,南走北奔。三產融合、文旅融合,生機勃發,百福日臻。灰谷堆拂去歷史煙塵,灰古鎮奏響古鎮新韻。
嗟呼!春秋迭代,千年風云。洪水泛濫,泥沙淤沉,漫出土堆,次第延伸。引來人間煙火,留下墾荒腳印。土堆漸變谷堆,訴說往昔艱辛。“在那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馬有知途德,羊存跪乳恩。
“土堆”“谷堆”“灰古堆”“灰古鎮”,風雨兼程,砥礪奮進。有歡歌笑語,亦有幽咽呻吟;有烽火硝煙,亦有和平鴿音。一方厚土,育五谷豐登,亦育英杰才俊。傅家湖傅友德,明朝開國將軍。馬蕭蕭,車轔轔,轉戰南北,威風凜凜,為明開疆拓土,建立不朽功勛。進封潁國公,馬上將軍,馬下遭逢凄慘命運。清時趙煥,領五品銜,崇德向善,勤政愛民,積勞成疾,卒于任所,令人扼腕痛心。古代和現代,古人和今人,灰古人才輩出,卓爾不群。
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灰古沒有缺席,步步跟進。堅持以改革發展為主線,搶抓先機、破除瓶頸,力求精準。黨委政府一班人嚴要求、高標準,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邁開堅定步伐,走出鏗鏘足音。
改變命運,學會聰敏。八張村富民棉業,率先打開通向富裕之門。準確把握市場,及時轉軌轉型,大棚種植,西瓜萵筍。育苗人、經紀人,想菜農之所想,做菜農貼心人。要規模更要效益,要顏值更要真金;要客商盈門,更要幸福滿門。碾盤村苗木花卉,為綠滿平原加力,讓荒山增長綠蔭。付湖村產業化聯合體、“三變”改革試點村,告別牛耕犁鋤,種田機器換人,“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打出組合拳,贏得日月新。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產業造血,強村富民。
從“兩區一園”到“三區兩園一中心”,總體設計,落地生根。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人地掛”試點得到國家部委首肯,“勸耕貸”拿下全國第一單,成為金融支農服務新產品。依托“核心”區位優勢,現代農業加速推進。
現代農業展覽館多元多貌,深厚底蘊;氣象科普館駕風馭雷,播雨耕云。農光互補,智慧產業園,科普基地,3A級景區,拓展訓練基地,借得田園秀,添來景物新。衛星遙感,土壤傳感,北斗無人機,科技賦能,“一網”情深。“千里眼”觀農作良田,“順風耳”聽萬變之音。鼠標點一點,微信發一發。一屏掌控,一鍵直達,換了人間,科幻成真。
土地流轉,集中連片,生機盎然,繁花似錦。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加工供應(宿州)基地,努力打造舌尖安全產業群;糧安天下,種為基本,吸引各地育種專家,努力打造宿州種業特色小鎮。“糧袋子”“菜籃子”“油瓶子”“果盤子”“肉鋪子”“金種子”,涉及千家萬戶,牽動上下之心,既要培育創新土壤,又要滋養創新精神。
疫情防控,鄉村振興,適逢大考,統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告別“臟亂差”,迎來面貌新。織密鄉村治理網絡,建設文明和諧鄉村,以文化人,以德潤心。付湖村、八張村,美麗鄉村示范村、文明村,灰古鎮被評為省級數字鄉村首批試點鄉鎮、省級土地全域整治試點鄉鎮。看似一幅畫,聽似一首歌,有趣的農業,有味的鄉村,有品的農民,貴在有一群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之人。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主動作為,迎難而上,自強自信,腳印留在一線,口碑樹在民心。灰古接續奮斗,奮斗者正青春。
□張炳輝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汴水之濱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實現“雙過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間投資增長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設經營主體48261戶 07-15
-
5公積金提取業務實現“全市通辦” 07-15
-
6宿州市16余萬脫貧人口穩定就業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