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根原在群眾中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只要我們黨始終為人民執政、依靠人民執政,就能無往而不勝。”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發表了關于夯實黨執政的群眾基礎的重要論述。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牢記總書記囑托,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踐行黨的宗旨,厚植為民情懷,走好群眾路線、多謀民生福祉,用執政為民、一心為民的實際行動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堅定不移跟黨走、同奮斗。
聽民聲、匯民意,厚植為民情懷
“鄉親們,搬個凳子往這邊坐坐,大家都來‘說事情’啊!”不久前,在蕭縣新莊鎮王集村活動廣場,聽到網格員邵沙沙一聲吆喝,村民們紛紛圍攏過來,你一言我一語拉起了心里話。
“咱村的大棚檔次低,一定要建高標準陽光溫室大棚。”“村里能不能建個鄉土人才庫,吸引本村在外務工、創業的人才回鄉發展……”村民討論得熱火朝天,邵沙沙把大家的意見建議和難事、急事、煩心事都記在了“說事本”上。
去年以來,蕭縣建立健全“群眾說事情”制度,緊扣“說事、議事、辦事、評事”4個環節,暢通群眾表達訴求渠道。這個縣將每個行政村(社區)劃分成若干網格,2300多名網格員通過入戶走訪、召開“板凳會”等形式,聽群眾說事、幫群眾辦事、替群眾跑腿、為群眾解憂。
瞄準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更加精準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靈璧縣楊疃鎮鎮村干部變坐等群眾上訪為主動上門拜訪,開展“鄉村夜話”活動,征集群眾關心的問題。農民家中、田間地頭、果蔬大棚、養殖基地,隨處都是“會場”。
群眾暢所欲言、反映訴求;干部答疑解惑,現場“接單”,及時處理。“鎮村干部登門入戶走訪,既不耽誤鄉親們正常的生產生活,又能提高大家參與議事的積極性。”村民李才寬說。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我市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相結合,實施“進萬戶、訪千企、走百縣、解十難”行動。每名市級領導聯系一個縣區(園區),縣處級以上黨員領導干部充分發揮以上率下、示范帶頭作用,深入一線察民情、聽民聲,帶頭出實招辦實事。全市共梳理辦實事項目7.31萬項,受理辦事需求88.69萬件,辦結87.92萬件,辦結率達99.1%。
全市3.9萬余套歷史遺留“難辦證”問題全部解決;長三角“三省一市”醫保異地結算、戶口遷移一網通辦順利實現;2021年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維修養護項目完工率達100%;長三角區域CA互認、城鄉公交一體化等項目扎實推進……深入基層聽民聲、匯民意,一件件“問題清單”變成了廣大黨員干部的“履職清單”。
改作風、提效率,解決群眾難題
日前,“宿事速辦”工作平臺接到群眾來電,反映某小區住宅延期交付且存在樣板間和實際交付不完全一致等問題。當天,宿州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現場辦公,督促相關部門抓緊解決問題,維護業主合法權益。此事很快得到解決。
為進一步暢通部門與群眾、企業的溝通渠道,我市設置“宿事速辦”服務中心,搭建“宿事速辦”工作平臺。平臺整合“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及市長信箱、皖事通APP等“一線多端”,完成“宿事收集”;建立“快速響應、快速辦理、快速反饋”“隨叫隨到、說到做到、服務周到”工作機制,實現快速辦理。
自2021年10月19日正式上線以來,該平臺已累計受理群眾訴求逾33萬件,按期辦結率達98.86%,抽樣回訪滿意度達98.56%。“有事就找‘宿事速辦’,真管用。”如今,這已成為宿州市民的共識。
改進作風,發力在干部,落腳在群眾。我市深入落實“一改兩為五做到”,持續推動“放管服”改革迭代升級,企業開辦實現不見面、零成本、一日辦結,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限壓縮至60個工作日內。深入實施“營商環境提升年”20項行動,創優“宿事速辦”品牌,舉辦“企業家沙龍”“企業家接待日”等活動,破解企業發展難題,優化全市營商環境。
以嚴實作風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頑疾。我市扎實推進精文減會、督查考核等為基層減負各項措施,嚴格規范文件會議數量的統計口徑和標準。靶向糾治弄虛作假、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等問題,深入整治“包裝式”“灑水式”“一刀切式”落實等問題,嚴格落實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負面清單,不斷把作風建設引向縱深。
一系列務實舉措,讓群眾和企業看到了實效、得到了實惠。“舌尖上的浪費”“車輪下的鋪張”明顯遏制,黨員干部按規矩辦事、按規矩用權意識顯著增強,越界犯規行為持續減少。2018年以來,全市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數、處理人數總體呈下降趨勢,廣大干部群眾切身感受到了干部作風轉變。
優服務、強治理,增進民生福祉
日前,記者來到埇橋區東關街道北苑小區A區,看到小區居民邱書云沿著新鋪設的臺階墊,穩穩地把電動車停入樓后的充電區域。就在兩個月前,小區居民還對著充電區高高的臺階而犯愁。
有難題,找物業!居民把這個問題反映到小區的紅色物業。沒幾天工夫,物業公司就在充電區臺階下鋪設了方便實用的臺階墊。
北苑小區A區建成于2000年,多年來小區垃圾無人清理,車輛亂停亂放,私搭亂建嚴重,安全沒有保障……物業管理中“市場失靈、自治失效、居民失望”等突出問題,一直是基層治理的痛點。
為此,宿州抓住物業這個服務群眾最前線的“牛鼻子”做文章,探索打造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等多方聯動的“紅色物業”體系。2019年11月,“紅色物業”進駐北苑小區后,小區的管理大為改觀,面貌煥然一新。
如今,宿城11個街道的236個小區都有了“紅色管家”。工作中,街道社區選派優秀黨員到物業公司擔任黨建指導員和物業服務質量監督員,物業公司黨組織負責人擔任街道社區黨委“兼職委員”,搭建起社區與企業、業主之間溝通的平臺。因為對群眾“有求必應”,黨組織“一呼百應”,基層組織力顯著增強。
“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有群眾需要,我們黨員就要能站得出來。”在埇橋區南關街道煤電社區,黨員何富民閑暇時間來到自己的網格,利用一技之長,為社區居民義務修理電器、疏通下水道。他的手機號碼在社區網格員公示欄公布后成為熱線電話,每周都要接好幾個活。
“在社區,居民有啥煩心事、堵心事,一個電話打給網格員,他們就會幫著解決,或把問題收集起來,由社區統籌協調解決。”煤電社區黨委書記劉莉說,社區黨員主動站出來,亮明身份,靠前服務,拉近了基層黨組織和群眾之間的距離。
作為城市最基本的治理單元,網格很小、資源很少,但責任重大、作用重要。我市放大網格承載能力,匯聚各方資源,把方方面面力量團結到黨組織周圍,做實做好基層治理、服務群眾的“大文章”。實施“黨建+五社四心”基層治理示范點建設,在黨群服務中心統一整合社區、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組織、社區駐地單位、心理服務專業力量,建立“真心對待居民、熱心接待居民、細心服務居民、貼心關懷居民”“四心”工作法,推動服務陣地前移、窗口下移,把各類服務送到小區,送到群眾“家門口”。
時光奔涌不歇,奮斗馳而不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將始終把群眾呼聲當作第一信號、群眾需要當作第一選擇,扎實做好紓民困、解民憂、惠民生、暖民心的具體工作,真正以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 記者 謝文東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聚焦企業“急難愁盼”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06-10
-
2我市與徽商銀行簽署政銀戰略合作協議 06-09
-
3楊軍調研安全生產和防汛抗旱工作 06-08
-
4優化布局 加快推進 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06-08
-
5
-
6久久為功抓項目 全力以赴搶進度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