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收減損增實效 顆粒歸倉安夏糧
近日,我市夏收夏種全面結束,小麥單產突破千斤。記者在基層走訪發現,農民、種糧大戶普遍感慨,今年的單產高、效益好。
在傳統認知中,決定單產的因素有良種、水肥和基礎設施,損失率這一因素往往被忽略,其對單產卻有不小的影響。
據統計,我市平均每畝小麥損失率預計控制在1.2%以下,以畝產千斤計算,平均每畝較往年可節約10斤小麥,全市便可節約7180萬斤。按近期夏糧收購市價,能增加近億元效益。夏收效益的增加,本質上是機具、機手、理念共同作用,機收減損行動落地的成果。
機具更新 補足機收減損“源動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機收減損過程中,農機具是“源動力”與“主力軍”,機具的新舊程度、內部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損失率的高低。
“這幾年我們替換了一些機器,過去收割機以80、90馬力為主,現在的收割機馬力都在120、140,效率明顯高很多。從收割到脫粒,一氣呵成,損失的麥粒也少很多。”埇橋區振澤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傳金說。
“我們鼓勵合作社購買喂入量大、縱軸流的收割機,發放報廢、購置補貼。”市農機局高級工程師黃鵬說。為持續推進機械強農、機收減損,農機部門鼓勵合作社、種糧大戶及時更新機具。2022年上半年,全市各縣區共補貼喂入量8公斤以上小麥聯合收割機584臺,每臺補貼3.7萬元。激勵政策讓機具持續更新,為機收減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賽促訓 強化機手操作“執行力”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機器能“搭臺”,但最終“上臺唱戲”的還是農機手,他們的操作“執行力”也在影響著機收減損的效果。
6月底,夏收夏種全面結束,家住埇橋區大澤鄉鎮西寺坡村小張莊的農機手張慶慶終于能松口氣。對他而言,整個6月早出晚歸,“錢袋子”鼓起來的同時,還蟬聯了區機收減損大比武一等獎。“我駕駛收割機已經15年了,連續獲獎是因為對機器很熟悉,操作比較到位。”張慶慶謙虛地說。
在夏收開鐮前,全市4個小麥種植面積超50萬畝的縣區分別開展機收減損大比武活動。今年是我市第二年舉辦此活動,范圍更廣,參加的機手也更多。“獲獎后,其他農機手都問我怎么做到的,我把自己的經驗和他們分享了一下。”張慶慶說,大比武活動為農機手搭建了交流平臺,在切磋“武藝”的同時,樹立了榜樣,也讓好的經驗做法得到示范與借鑒。
為提升機手操作“執行力”,市、縣(區)農機部門還委派技術專員,深入鄉鎮對農機手進行培訓,累計舉辦培訓班260多期,培訓機手2.2萬人次。“培訓主要圍繞操作和調試,操作上要求轉彎時不傾軋麥田,調試上要求保持撥禾輪適當轉速、定期保養。”黃鵬說。通過培訓與比賽,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才能真正用好機器、減少損耗。
宣傳引導 提升精益作業“影響力”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機收減損活動去年首次在安徽省等五個糧食主產區開展,今年在我市各縣區落地生根。隨著實踐的深入,精益作業“影響力”輻射全市,各主體對于小麥損失率的重視程度不可同日而語。
“影響力”的顯著提升,有土地流轉的原因,也有農機局的推動。
近年來,土地流轉持續推進,我市種糧大戶多了起來,田塊連了起來,機械化、規模化程度高了起來,對損失率也重視了起來。“過去一家幾畝地,損耗多少對收益的影響是沒有感覺的。現在種糧大戶流轉的土地基本都在百畝以上,減少的損耗對他們而言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張傳金說。
同時,市農機局通過微信群、短信等方式持續宣傳,累計發送小麥機收減損短信3.2萬條。要求各縣區積極引導農機合作社等與農戶簽訂作業合同,明確損失率降到1.2%等要求,倒逼農機手提高作業質量。“現在從政府到農戶都很重視拋撒率,每次收麥,農戶都會在后面看拋撒的麥粒有多少。”張傳金說。“影響力”的增強,將精益作業的理念推廣開來,在機收減損中起到了更深層次的作用。
“如果說良種孕育是提高單產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是水滴石穿的‘十年磨一劍’,機收減損則是精益求精的‘節糧利器’、是立竿見影的‘速效藥’,更直接但容易被遺忘。”黃鵬說,我市將機收減損做實做細,在夏收中實實在在增加了收益。 記者 王碩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
-
21至5月我市進出口值增速躍居全省第四 07-16
-
3多種糧種好糧 筑牢皖北糧倉 07-15
-
4王啟榮在泗縣調研 07-15
-
5致敬“逆行者” 網友“齊點贊” 07-1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