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抗疫一線的報道)疫情中的溫暖守望
“請大家按照規定分批下樓做核酸檢測,戴好口罩排好隊,提前打開‘安康碼’,人與人保持2米以上的距離……”7月26日,記者來到埇橋區三里灣街道三里灣社區環城河小區時,志愿者李巖正在維持核采人員秩序。今年3月份剛參加工作的他,在疫情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向社區報到成為志愿者。
“一開始沒有經驗,我就邊學邊干,慢慢熟練掌握了很多工作方法。”李巖告訴記者,面對疫情,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我的父母也都在抗疫一線,這些天,一家人早出晚歸,見面說話的機會都很少。”
“咚、咚、咚!”手拿抗原檢測試劑的志愿者王寧,又一次敲響環城河小區一戶居民的家門。“是小寧嗎?又來給我們送抗原了?放在門口吧,給你添麻煩了。”屋子里說話的阿姨處于居家隔離狀態,王寧是該小區的“樓棟長”,為這位阿姨發放和回收抗原檢測試劑是他每日眾多工作中的一項。
王寧今年大學剛畢業,疫情發生時,她主動請纓加入到志愿者隊伍。“能為抗疫出份力,是一次很特殊的經歷,也使我更加堅定了克服困難的信心。”王寧說。
和王寧一樣,劉婷也是主動要求加入志愿者隊伍的。除做好日常工作外,她還通過微信群及時了解居民所需,幫助大家解決一些問題。她告訴記者,自己兩個孩子大的11歲,小的8歲,由家人來照顧,作為母親不能在家照顧他們,心里多少有些愧疚,但是她相信孩子一定會為媽媽驕傲。
“2棟樓、46戶、118人,我們每天的工作量很大,要管控好,更要服務好。”江峰是市城管局園林管理服務中心的一名黨員干部,這是他第二次做抗疫志愿者,巧合的是兩次都在三里灣社區。2020年初疫情防控期間,他堅守在三里灣社區多日。7月19日埇橋區疫情發生后,他再次來到這里,擔任社區的“小區長”。
剛開始人手緊張時,江峰一個人要負責2棟樓、46戶、118位居民的核酸檢測、物資配送、就醫購藥等。隨著志愿者隊伍的壯大,雖然替他分擔了些許工作,但是江峰不敢有一絲大意,早上布置好每個人的任務,晚上還要召集志愿者進行總結,直到深夜才拖著疲憊的身軀離開。
“家人肯定支持我的工作,但是也擔心,時常發信息叮囑我要好好保重身體。”江峰對記者說。令他感動的是,小區居民很理解和配合他的工作,一句問候、一聲道謝,無形中給他帶來更大的動力。
新入職的李巖、剛畢業的王寧、家庭主婦劉婷、黨員干部江峰,他們的抗疫日常就是眾多抗疫一線志愿者的縮影。他們用無私奉獻守護共同的家園,用點滴付出匯聚抗疫磅礴力量。 記者 朱瑞兵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全市防溺水工作視頻調度會召開 07-30
-
2
-
3128個“無疫小區”獲審 07-30
-
4商貿企業復商復市工作指引出臺 07-30
-
5
-
61-6月份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1.2%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