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話春聯
在我的皖北老家,春聯叫做“門對子”。過年把家里的門窗貼個“滿堂紅”,有喜慶之感,也預示著來年吉祥、平安、幸福美滿,除圖個吉利,心里也有個好盼頭:紅紅的春聯,濃濃的深情,火紅的日子。
春聯源于桃符,春聯即為對聯。對聯,俗稱對子,雅稱聯對、聯語、楹聯等。它是一種成對比偶、珠聯璧合的雙配式文體,也就是形式上能夠獨立存在的上下兩聯組成,且字數相等、詞性相近、音韻相對、平仄協調,能夠完整表達一種思想、一種意境的最短小精干的文學藝術作品。
據史料載,2000多年前民間就有把桃枝插在門上以避鬼魅的風俗。桃枝后來演變為桃符,即用桃木板,上面寫一些類似狂草字體的字跡(即畫符)。把桃符變成在木板上寫字成為對聯,是五代時的事。據《宋史·蜀世家》載,蜀主孟昶親自寫了一副春聯掛在宮里,以之迎春祈福。其聯為“新年納馀慶,嘉節號長春。”相傳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時為公元964年,推算起來,春聯的產生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在宋代,題寫春聯的做法在民間還不普遍,老百姓相信的還是掛桃符。有北宋王安石一首《元日》詩可作佐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大約從明代起,民間貼春聯的風氣便形成了。以后文人學士在吟詩作賦之余也撰寫對聯,進而擴大到對名勝古跡、婚嫁喜聯、壽聯、挽聯等的題詠,便突破了春聯的范圍。這些對聯,加上同書法藝術的結合,也便形成了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之一,許多名聯堪稱我國文學作品中的佳作。
春聯或對聯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不斷創新。或祈福、或感嘆、或哲思、或狀景、或抒懷、或勵志、或饋贈、或自勉,洋洋大觀,令人目不暇接。較多常用的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春到向陽門第,福到光榮人家”“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聯文與書法的完美結合成就了藝術,使春聯從內容到形式相得益彰,流光溢彩,才有了看頭,有了讀頭,有了品頭。書法家提筆懸腕,大千世界;傾情腕底,意象點畫;一生風骨,胸中精神,都凝聚爆發在那剎那之間。一點一劃一勾一勒之中,飄溢著中國藝術特有的清秀含蓄之美。可以說,書法春聯是書法家的二度創作。
我小時候,家鄉能夠掂動筆寫春聯的人不多。我家大爺和我父親都讀過幾年私塾,大爺當年還是小學校長,每年臘八過后,村里人先后挾一卷紅紙多是求大爺寫春聯,當然也有請父親寫的。義務寫春聯,有時還自家管茶管煙,年年如此,樂此不疲。我也曾幫助裁過紙,有時一抹臉變成了“關公”,引得圍觀的人哈哈大笑。現二老均已仙逝,但往事如昨,清晰可憶。
近年,埇橋區文化部門,年年春節前都組織書法家進鄉鎮、進村、進社區義務為群眾寫春聯,一批德藝雙馨的老中青書法家,現場揮灑筆墨,周圍則人頭攢動,有人還用手機拍成視頻傳給親朋好友。龍飛鳳舞,字字遒勁,一副副春聯寫成,引得圍觀的人們拍手叫好。城里的文化專業市場、鄉鎮集市上也有賣春聯的,有燙金的,有凹凸印刷的,琳瑯滿目,但大多數內容雷同,什么“招財進寶”呀,什么“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呀,形式也較呆板。多數人喜歡的還是紅紙黑字毛筆寫的,尤其是書法家寫的。
春聯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發展到了當下,則形成了線上征集、直播互動、“云拜年”“云紅包”等全媒體傳播形式,讓癸卯年的年味兒洋溢在云端,為傳統文化增添了全新的“打開方式”。在發展中保護,在傳承中創新,文運連著國運,在民族復興的大潮中,春聯在今后,無論以什么形式出現,它不但不會消失,而且會進一步發揚光大,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張炳輝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汴水之濱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實現“雙過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間投資增長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設經營主體48261戶 07-15
-
5公積金提取業務實現“全市通辦” 07-15
-
6宿州市16余萬脫貧人口穩定就業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