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青逐綠 向美而行
從道路到河流,從濕地到山林,從城區到鄉村,處處樹木蔥蘢,綠意盎然,處處產業興旺,景色宜人,處處展示我市林長制改革的成效。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林長制改革為總牽引,不斷創新制度供給,健全綠色機制,林業經濟日漸顯現。截至目前,我市造林1.36萬畝,占省下達任務的170%,新建和完善林網長達340公里。連續3年實施“百村萬樹”村莊綠化提升、農田林網提升和河渠綠化提升三大示范項目,312個行政村累計新植鄉土喬木近255.9萬株,累計綠化提升河渠561公里、農田林網1948公里。
見縫插綠保增量
面對耕地保護政策,認真摸底研判,積極用好國土空間規劃中造林空間區劃成果,做好年度造林地塊與國土“三調”及其年度變更調查數據比對工作。結合平原農區實際,2021年首次提出在全市范圍實施“百村萬樹”村莊綠化工程,深入挖掘“四旁四邊”等宜林區域造林綠化潛力,見空植樹、逢路增綠,每年新推100個行政村綠化提升任務和不低于100公里的河渠綠化提升任務。市綠化委每年出臺的造林綠化工作意見,在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和生態保護底線基礎上,以“擴綠、增量、提質、增效”為主線,充分利用耕地以外“四旁四邊”的各種邊角空地,結合森林創建和美麗鄉村建設,因地制宜開展造林綠化,加快石山荒地增綠增效、河渠林帶完善提高、森林質量提升示范、農田林網連線組網、村莊綠化擴量提質等,不斷完善森林生態系統功能。
堅持鄉村森林化、路渠林蔭化、農田林網化、村莊林場化、庭院花果化的原則,積極推廣鄉土樹種,扭轉村莊綠化小區化、農田林網矮灌化、林帶林網育苗化的錯誤傾向。在村莊周邊、道路兩旁、庫塘堤邊等隙地,栽植或補植喬木用材樹或果材兼用樹,持續優化木材加工原料儲備;在房前屋后、院落四周補植珍貴花木、優質果樹,因地制宜地發展小果園、小花園等;在農田林網區域,栽植或補植以雄性楊樹為主導的闊葉用材樹種,提高農田林網控網率。造林樹種中,雄性楊樹、薄殼山核桃、楸樹、臭椿、刺槐、榆樹等優良鄉土樹種占80%以上,其中河渠綠化新植雄性楊樹占85%以上。
建管并用保效益
埇橋區夾溝鎮、永鎮鎮等部分村集體提供田間路網、溝渠河岸等四旁空地,造林大戶負責提供苗木并栽植及后期管護,約定樹木收益由雙方分成。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有效拓寬了工作造林空間,造林成活率有了保證,也實現了當地群眾務工就業增收、村級的集體經濟收入增加、造林大戶獲得收益增加的三方共贏。大營鎮因勢利導,在區林業部門派發苗木助力鄉村綠化的基礎上,額外配送苗木交村集體負責栽管,村集體與群眾共同受益,并將管護責任落實到村級干部,管護成果與年終考核掛鉤,如年終造林保存率達到目標值,由鎮政府予以現金獎勵;如年終造林保存率未達到目標值,由該干部負責補齊缺失苗木,且該項工作不得分。2023年春,全區整合資金采購雄性楊樹、薄殼山核桃等鄉土樹苗助力農田路網綠化,帶動群眾在田邊路肩補植林帶、房前屋后補植增綠。蕭縣投入資金采購苗木助力“百村萬樹”村莊綠化工程和森林創建,莊里鎮尠溝村借助鄉村振興項目新植葛藤 3000余株,張莊寨鎮結合美麗鄉村項目栽植玉蘭、桃樹、石榴、棗樹等1萬余株,杜樓鎮曹莊村新植優質軟籽石榴苗1.6萬株。碭山縣投入資金集中采購雄性楊樹、薄殼山核桃等鄉土樹苗提供至森林創建目標村鎮。
營育改培造良林
為進一步提升森林質量效益,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我市扎實推進省級森林質量提升示范項目,高標準建設森林質量提升示范點。建成森林撫育示范項目2000畝,重點解決中幼林培育方向不明確、林分密度過大、林木分化明顯、林間衛生狀況差等突出問題;建設退化林修復示范點1000畝,重點解決國有林場樹種單一、林相景觀價值不高等問題;建成封山育林示范3800畝,重點提升石質山地新造未成林質量,加快促進生態保護修復,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埇橋區堅持高標準農田林網建設與糧食安全有效銜接,精心打造皖北平原農田林網示范先行區,新建和完善農田林網115公里,整區提升農田林網;泗縣、靈璧縣分別新建1個農田林網超25公里的農田林網示范片。(吳華彬 記者 楊雪)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汴水之濱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實現“雙過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間投資增長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設經營主體48261戶 07-15
-
5公積金提取業務實現“全市通辦” 07-15
-
6宿州市16余萬脫貧人口穩定就業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