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變身“富民傘”
日前,記者來到埇橋區永安鎮薛趙村羊肚菌種植基地,只見黑色遮陽大棚里一簇簇羊肚菌破土而出,撐起褐色“傘蓋”,密密麻麻分布在菌壟上,長勢喜人。幾位村民蹲在地上,一手扶菌株,一手拿著小刀,刀起刀落,一朵朵散發著清香的羊肚菌被采摘下來。
“我們村一共栽了21個大棚的羊肚菌,畝產量在800斤左右,根據菌株大小、外形的不同,價格在25至60元每斤不等。”薛趙村黨總支書記杜輝向記者介紹,該基地由薛趙村和安徽希然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采用村集體+公司+農戶的種植生產模式,技術由專業科技特派員指導,資金由村集體和公司共同籌措,由當地農戶栽培管理,最后風險與收益均攤。
據了解,薛趙村的羊肚菌在去年的12月上旬種下后,經過不到4個月的成長,于今年3月20日開始陸續收割、上市。前后安排附近40多位村民就業。上市之后,初步估算,大約每畝能帶來3萬元的經濟收益,幫助村集體經濟增收20至30萬元。
羊肚菌帶來高效益的原因不僅僅因為其是珍貴且稀有的食用菌種,還因為它對種植環境的高要求。“羊肚菌對生長環境十分挑剔,濕度、光照、空氣等指標都需要嚴格把控,尤其是對大棚溫度的調節要每天24小時持續關注,這些指標稍有偏差就會‘全軍覆沒’。”技術人員邢國兵介紹說,菌壟的地表溫度通常要保持在16℃,棚內溫度要保持在18℃,當棚內溫度超過20℃時就要澆冰水降溫,溫度最高不超過22℃,冬天溫度過低時還要使用加熱器升溫。
羊肚菌的種植、收割、施肥和日常指標的監控都需要大量勞動力,聘請當地農戶進行勞作,不僅帶動當地農戶增收致富,還為未來擴大種植規模培養了潛在種植戶。“我們日常的工作就是澆水、防風、防治害蟲,依據技術人員的指導控制大棚里的溫度等,工作量不大但是要小心謹慎,每個月差不多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家住附近的村民朱大成對記者說。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圍繞助農增收的目標,按照‘興產業、帶就業、促增收’的發展思路,逐步擴大羊肚菌種植規模,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拓寬農戶增收渠道,努力將羊肚菌發展成為新型特色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杜輝說。記者 夏冕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汴水之濱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實現“雙過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間投資增長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設經營主體48261戶 07-15
-
5公積金提取業務實現“全市通辦” 07-15
-
6宿州市16余萬脫貧人口穩定就業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