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結碩果 芬芳滿宿州
五月的宿州,綠樹繁茂,鮮花盛開,滿城新景,一幅以文明為底色的美麗畫卷愈發明朗多彩。
秩序井然的景區游園,寬闊整潔的馬路街巷,和諧溫馨的生活小區,崇德向善的文明風尚……文明浸潤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賦予城市秀外慧中的氣質,激蕩起昂揚奮進的精神力量。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把文明城市建設作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奮力打造蘇魯豫省際毗鄰區域新興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全面建設宜居宜業的中心之城、溫情向上的文明之城。
近日,新一屆安徽省文明城市(城區)名單公布,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全域文明創建實現重大突破,四縣一區首次全部獲評安徽省文明城市(城區),城市的美譽度、吸引力、競爭力不斷提升,“全國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文明“軟環境”正轉化為奮力追趕蘇北的“硬支撐”。
宿城一角。
常態長效鞏固創建成果
“要聚焦創建新常態,持續做好‘細節打磨’文章,厚植干凈、清朗、有序、溫情、向上的城市文化底蘊,加快建設蘇魯豫省際毗鄰區域新興中心城市、文明之城。”在全市建設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推進會暨創建指揮部第九十三次調度會上,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對文明城市建設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持續鞏固提升創建成果,推動文明城市建設工作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開展。
文明是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是城市品位和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更是一個城市永恒的追求。
全國文明城市三年首創首成后,我市堅持把建設全國文明城市納入全市工作總體布局,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文明辦協調指導、部門狠抓落實、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層層明確任務,級級落實責任,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不搞形象工程、不做表面文章。
我市搶抓長三角一體化、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等戰略機遇,充分利用首創首成激發出來的斗志、鼓舞起來的力量,以創建帶城建、以創建促全面,做大城市能級、完善功能配套、加快城鄉融合,推動城市科學規劃、規范建設、精致管理,全面提升宿州的吸引力、輻射力和影響力,使文明城市這張名片有根有魂、形神兼備。
各縣區與市委、市政府同頻共振,堅持思想不松、標準不降、方向不偏、力度不減,持續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著力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取得新成效。
埇橋區強化城鄉統籌,堅持對文明城市建設和文明村鎮創建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同調度,廣泛宣傳發動,創新活動載體,聚焦環境治理,聚力移風易俗,持續提升城鄉文明水平。碭山縣聚焦常態長效,緊盯反彈事項,一以貫之抓創建,辦好群眾關心的民生實事,推動文明創建提質增效,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蕭縣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公民道德、公共環境、公共秩序、公共服務、公共文化、公共關系、公益活動等7大提升行動開展群眾性創建活動,鞏固深化創建成果。靈璧縣堅持高位推動,搞好頂層設計,建立“一辦、七組、十專班、二十七網格”文明創建體制機制,切實壓實包保責任,確保創建工作高標準、高質量、高效能推進。泗縣始終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思想引領,廣泛凝聚創建合力,通過落細落小落實創建工作和注重日常平常經常推進,持續鞏固文明城市創建成果。
內外兼修涵養城市品位
“每次回來,我都要在城區轉上幾圈,看看鱗次櫛比的高樓,體驗四通八達的交通,穿梭在干凈整潔的小街小巷,感受城市的點滴變化!”清明節假日期間,在蘇州工作的丁遠浩帶著妻子和孩子回到老家宿州,寬闊的馬路,熱鬧的街道,精致的游園,功能齊全的商業綜合體,讓丁遠浩越來越留戀,“我覺得咱們的城市越來越干凈、越來越有秩序、越來越現代化,讓人感覺真舒心。”
“文明城市創建以來,城市環境變好了,老百姓生活更舒適了。”談起近年來碭山的變化,碭城桃源居小區居民李鵬飛深有感觸,“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斷提高,城鄉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改善,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明顯提升。”
城市的變化有目共睹。我市統籌城市發展與文明建設,持續抓好資金大投入、項目大會戰、工程大建設,推進城市提質擴容。先后改造提升主城區老舊小區260余個、背街小巷670余條,外環線等主要道路全線貫通,“五館一中心”等建成使用,主城區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基本完成,城市能級不斷提升。堅持疏堵結合,強化綜合治理,推深做實“城市大腦”一期建設,積極整治市容市貌、規范文明出行,城市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花團錦簇,移步易景,賞花游玩根本不用遠行去外地,在家門口就有好的風景。”日前,在宿城迎賓大道附近的瑞隆游園里,市民秦永剛正帶著小孫子一起賞花游玩,并不時拿出手機拍照,記錄美好的瞬間。
“龍山公園空氣好、環境美,文明城市創建人人都受益!”每天都要到龍山公園鍛煉的蕭縣市民王林提到環境治理提升由衷地感慨、不住地點贊。記者看到,公園里鮮花綻放,綠草茵茵,環山步道、兒童樂園、籃球場、籠式足球場、健身器材、音樂噴泉、停車場等樣樣俱全,居民們鍛煉、游玩,樂在其中。
近年來,我市以文明城市建設為抓手,圍繞城市綠地功能完善、城市綠化品質提升、公園文化主題打造及城市街角特色打造等方面,分級分類推進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和街頭游園建設,注重居民身邊小游園、老舊游園的改造提升工作,不斷豐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城市公園體系,拓展城市空間、提升城市顏值。
既要“高顏值”,又要“高素質”。我市注重將“建文明城”和“育文明人”相結合,制定《宿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宿州文明20條》《宿州市市民文明公約》,印發《文明市民倡議書》《垃圾分類倡議書》《文明養犬倡議書》等,積極宣傳引導,倡導文明新風。大力開展健康科普宣傳、文明行為養成等專項行動;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制止餐飲浪費深入人心。機動車主動禮讓斑馬線率達95%以上,非機動車和行人信號燈遵守率達90%以上,機動車禮讓斑馬線、順向停車等做法經驗在全省文明創建中獨樹一幟,并作正面典型經驗交流,被省文明辦、省公安廳交警總隊、省交通廳在全省推廣宣傳。
厚植道德沃土,構建文明高地。我市涌現出全國、省級及市級道德模范(含提名獎)137人次,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2023年,我市獲評“中國好人”3組3人,“安徽好人”4組4人,入選組數分別位居全省第4、第3;今年4月,蕭縣黃口鎮朱莊村村民程紅霞獲評2024年第一季度孝老愛親類“中國好人”,作為我省唯一一名“中國好人”代表(全國共5名)參加中央文明辦在江西省九江市舉辦的“中國好人榜”發布儀式,并接受央視主持人現場采訪。
崇德向善弘揚文明風尚
文明深入城市的每一寸肌理,處處洋溢著時代新風。
日前,在埇橋區東關街道大澤社區大澤園小區的休閑廣場上,由市文明辦組織的“鄰里集市”又“逢集”了。義務理發、舊衣縫補、便民修鞋、健康義診……身著紅馬甲的志愿者們早早來到各“攤位”前,熱情為社區居民免費服務。“看似是小事,但對于群眾來說,就是大事,他們的服務讓我感到既方便又暖心。”剛理完發的居民劉大爺樂呵呵地說。
群眾需求在哪里,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觸角就延伸到哪里。我市創新開展“鄰里集市”文明實踐項目,活動前征求社區小區居民意見,量體裁衣、精準設置黨的政策宣講,救護消防知識、文明養犬宣傳,免費理發、修補衣物、配鑰匙等10余項群眾真正需要的文明實踐服務項目,健全“五單接力”工作機制,把文明實踐真正送到群眾“家門口”,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和喜愛。2023年11月,“鄰里集市”文明實踐項目被省文明辦推報參加中央文明辦全國文明實踐精品項目展示交流活動。
“天氣越來越熱了,做好安全用水用電和防溺水宣傳,保障孩子們的人身安全。”近日,在泗縣泗城鎮彭鋪社區居民胡龍威家的門前廣場上,十幾位居民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交流討論著。這是彭鋪社區開展“庭院微宣講”的日常場景。
針對部分居民知識水平不高、學習時間較為零散等特點,彭鋪社區依托老百姓的房前屋后、農家小院、文化廣場等人氣旺的場地,常態化開展“庭院微宣講”活動。小到意見征集、美麗庭院評選標準,大到移風易俗典型案例、國家政策方針,都是宣講的內容。“經過宣講,不僅環境美化了,大家心氣也順了,精氣神越來越好了。”胡龍威感慨地說。
我市不斷完善文明實踐工作機制,持續擴大文明實踐覆蓋面,積極打造文明實踐工作品牌,構筑起覆蓋市縣部門、企業單位、街道社區和鄉鎮村組的文明實踐組織網絡,組建了各具特色、覆蓋廣泛、活動經常的文明實踐隊伍。去年以來,我市選樹全國“最美志愿者”,省年度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十佳”先進典型,省、市學雷鋒志愿服務先進典型共54例。其中,省年度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十佳”先進典型數量居全省第2。
“零彩禮”、沒禮炮,婚車是裝飾了喜慶拉花和多彩氣球的電動三輪車,隨行的伴郎伴娘騎行20輛共享電動自行車……日前,蕭縣圣泉鎮王門村31歲的新郎陳偉健和來自六安市葉集區28歲的新娘黃多藝的婚禮,贏得了眾多圍觀者的點贊和真摯祝福。“近年來,家鄉一直倡導移風易俗,推行新時代新風尚,我們夫妻倆都非常支持。雖然婚禮簡化了,但大家都覺得很輕松、很開心!”陳偉健說。
我市把移風易俗作為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作用,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廣泛開展倡導移風易俗文明實踐活動。各地不斷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積極搭平臺、創載體,倡文明、樹新風,培育了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促進社會風氣持續向上向善向好。
誠信建設不僅關乎民生福祉,而且關系到一座城市的文明形象。我市持續開展誠信缺失突出問題集中治理行動,2019年以來聯合獎懲系統提供查詢643萬余次,累計發布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案例2.3萬個,在全國城市信用狀況月度監測評價中,始終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一方陣,2022年平均綜合信用指數位居全國第1,成功獲批第四批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
如今的宿州,誠實守信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好人無處不在、好事無時不有,好典型不斷涌現。
創建為民增進民生福祉
創建為民,創建惠民。
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創建帶城建、以創建促全面,結合“暖民心”行動,持續開展小街小巷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物業管理提升等系列專項行動,解決群眾上學難、看病難、買菜難、停車難等問題。
“以前這里不僅路難行,下水道還經常被堵,一到下大雨,路面積水能達到10厘米,空氣中還彌漫著一股臭味,別提多臟了。現在路面鋪好了,下水道也修好了,光明巷大變樣。”靈璧縣靈城鎮光明社區居民冉慶梅說,光明巷修好后,出行環境好了,買菜也方便了,極大改善了周邊群眾的生活質量。
靈璧縣光明巷改造提升,是我市深入推進文明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扎實推動實施城鄉建設重點項目,改造提升主城區老舊小區、背街小巷、主次干道、菜市場,建設提升街頭游園、“口袋”公園。這些“實打實”的民生項目,進一步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了提升群眾對文明創建工作的知曉率和滿意度,我市健全事前征詢群眾意見建議、事中主動接受群眾監督、事后客觀聽取群眾評價的群眾參與機制,廣泛引導群眾參與監督。積極回應群眾創建熱情,組建“市民巡訪團”,建立常態巡訪、全面巡訪、規范巡訪、強化管理的“三巡訪一強化”制度,80名市民巡訪員堅持每日在巡、每周必巡、每月上報,對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公共文明等工作“挑刺找茬”、宣傳引導,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城市啄木鳥”。
請群眾監督,讓群眾滿意。中央文明辦測評反饋群眾對我市創建工作滿意率,連續多年保持較高水平。去年在全省暖民心行動社情民意調查中,我市連續四個季度排名全省前5、皖北第1。
赴文明之約,建文明城市。如今的宿州,文明舉措隨處可見,文明底蘊更加厚重,文明理念在廣大市民心中深深扎根,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全國文明城市,把創建成果轉化為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文/記者 馬競 圖/記者 蘇洋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汴水之濱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實現“雙過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間投資增長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設經營主體48261戶 07-15
-
5公積金提取業務實現“全市通辦” 07-15
-
6宿州市16余萬脫貧人口穩定就業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