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黨建促治理 繪就新時代和美畫卷
近年來,泗縣在基層社會治理中不斷加強黨組織建設,抓好組織生活和實踐活動,通過政治引領,凝心聚力、強化保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基層善治,繪就新時代和美畫卷。
賦能鄉村經濟 激活發展動力
“以前在外地打工,前年回來后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村里的合作社給我提供了就業機會,讓我有了穩定收入。”家住泗縣秦場村的脫貧戶秦某說。
近年來,秦場村將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作為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成立秦之韻專業合作社,從事掃帚生產加工,年銷售額達150萬元,為村集體增加50萬元收入,吸納20人就近就業。
在合作社帶動下,該村進一步探索“生態+”復合業態,發展菌菇、木耳、花卉等生態產業,促進集體增收,改善村莊生態環境。同時,依托江上青紀念園、貢榮園林,探索發展“生態+紅色”文化旅游、“生態+民俗”體驗旅游,年接待游客8萬余人,約200人就近就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產業融合發展。
泗縣充分發揮黨組織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創新推進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試點,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通過黨組織牽頭提出發展思路,吸引資源匯聚,聚合發展人才,規劃特色產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鄉村增產增收,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下堅實基礎。
弘揚文明新風 建設和美鄉村
“以前的蟠龍山十分荒涼,這兩年新建完善了許多設施,景點環境整潔優美,周邊村居村貌也更具文化風情。”攝影愛好者吳某把鏡頭對準綠意盎然的百畝松濤、連通村居景點的柏油路和古香古色的老山街道。
老山村是古泗州八景之一“蟠龍積雪”的所在地。近年來,在黨組織帶領下,該村充分挖掘以蟠龍山為首的九座山及奇石等資源,建成泗縣奇石地質文化公園、蟠龍山文化旅游園、秦集圩古村落等文旅項目,每年舉辦鄉村文化節、初九老山廟會、蟠龍山美食節活動,吸引游客30余萬人次。
該村統籌黨員干部、“五老”鄉賢等力量組建志愿服務隊,以“志愿服務+勸導宣傳”的形式,帶頭開展平安建設和景區周邊道路環境整治,營造平安和美新風尚。近年來堅持進行“美麗庭院”“五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評選,讓這個依山而存的村莊煥發出文明新氣象。
泗縣將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開展移風易俗,不斷深化黨員志愿服務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完善實施“一約四會”,定期開展文明評選表彰,弘揚孝老愛親、厚養薄葬、勤儉節約等文明新風。積極推進文化興村,充分發掘本土特色文化,定期舉辦文化節、曲藝大賽、鄉村村晚等各類活動,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鄉村群眾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讓文明之花開遍泗州大地。
引領社區自治 打造和諧人居
傍晚時分,在泗縣虹鄉社區一小區內,物業管理人員和居民們利用小區休閑空地圍坐一起,以拉家常的方式暢談對小區物業管理的意見建議。“以前像電梯維護、電動車停放、下水管道堵塞這些問題,都要打電話找物業好多遍,現在有事情面對面集中反映,物業解決問題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小區居民王某表示。
自開展“圍樓夜話”活動以來,社區矛盾糾紛發生率、熱線投訴率、治安案件率呈現下降趨勢,社區環境更加和諧,群眾幸福感、滿意度成色更足。
近年來,泗縣積極推進社區“大黨委”建設,發揮社區黨組織在宣傳黨的政策、聯系社情民意、開展為民服務、化解矛盾糾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強化黨組織在群眾中的號召力、凝聚力。積極推進“四位一體”(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企業)紅色物業管理模式,堅持“有事共商”原則,創新基層民主協商形式,打造“圍樓夜話”微治理平臺,發揮了良好的社會治理效能。拂曉報通訊員 徐寶同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汴水之濱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實現“雙過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間投資增長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設經營主體48261戶 07-15
-
5公積金提取業務實現“全市通辦” 07-15
-
6宿州市16余萬脫貧人口穩定就業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