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縣“一網三圖”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拂曉新聞網--拂曉報訊(通訊員 張昕 鄧朋)近年來,靈璧縣壓實糧食生產責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農戶多種糧、種好糧,深入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攻堅克難穩面積,千方百計提單產,創新推行“一網三圖”工作模式,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重擔當,嚴考核,構建糧食安全責任網。精心部署強推進,高位推動建立雙組長制,堅決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成立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糧食生產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責任清單黨政聯動,先后印發《關于落實中辦督查報告精神切實保障糧食安全工作任務安排的通知》《縣委常委會委員糧食安全工作責任清單》《縣政府領導班子成員糧食安全工作責任清單》,將糧食安全責任納入縣委常委及縣政府班子成員述職內容。同下糧食安全一盤棋,構建覆蓋縣鎮村組的網格化責任體系,每年簽訂糧食生產責任狀,將糧食種植面積落實到人到地塊。
穩面積、提地力,繪就良田糧用全息圖。發揮“田長制”巡查作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全面落實“藏糧于地”戰略,以行政村為單位,繪制耕地種植用途管控和質量等級分布全息圖,推行按圖索地、按圖索糧,切實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并提高地力等級。建設高標準農田,讓“糧田”變良田。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按照“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原則,明確工程管護主體,制定管護制度,落實管護責任。目前,靈璧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9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連續2年獲省政府督查激勵。
優品種、強管理,找準單產提升路線圖。“科技強農”挖掘糧食單產潛力。堅持“藏糧于技”“科技強農”“機械強農”,用好290名科技特派員、210名基層農技專家、3400名鄉土人才三支隊伍,找準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主力機型三大突破點,圍繞構建合理群體、改善施肥模式等關鍵技術路線,不斷挖掘糧食單產潛力。“科技強農”引進優質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優質新品種,小麥、玉米良種覆蓋率達100%、大豆達95%以上;主推全程機械化、科學施肥、小麥“一噴三防”和玉米中后期“一噴多促”等關鍵技術;每年統籌財政資金近3000萬元,用于小麥赤霉病防治,實現縣級統防統治全覆蓋。“科技強農”推廣“北斗+”模式。北斗+智慧農機、氣吸式播種機、無人植保機、水肥一體機等高端綠色智能農機,在全縣廣泛使用。目前全縣拖拉機4.69萬臺,耕整地機械7.5萬臺,播種機3.06萬臺,谷物聯合收割機5512臺,無人機789臺,主要糧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4.01%。
惠“民生”、防風險,健全種糧效益保障圖。將糧食補貼、農機作業補貼、社會化服務補貼等獎補資金精準發放到種糧主體,每年發放各類補貼資金2.5億元,受益農戶達23.5萬戶,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種糧積極性。創新“托管”現代農業經營方式,鼓勵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培育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社會化服務組織1860家,完成“小田變大田”45.8萬畝,大托管服務改革44.3萬畝。強化水利項目,謀劃做足水文章,每年匹配不少于7000萬元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小型水利項目建設。強化氣象監測預警服務智慧農業,建立健全農業氣象預警預報服務體系,建成人工影響天氣火箭作業點3個、人工影響天氣焰爐1座。
下一步,該縣將聚焦優質種源、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和聯合攻關,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持續深化“小田變大田”和“大托管”服務改革,加速培育糧食生產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示范帶動全縣糧食大面積均衡增產。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加大糧油精深加工“雙招雙引”,積極培育一批頭部企業、創制一批領銜單品、打響一批高端品牌,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綜合效益。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
-
2宿州市“券”力出擊 激活汽車消費引擎 08-30
-
3算力“突圍” 乘“云”而上 08-26
-
4上半年宿州市交通運輸建設提速 08-21
-
5宿州市再添3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08-20
-
6宿州市財政“真金白銀”支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