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思雁丘園
因為一首詩或一闋詞,去感懷一個地方,未嘗不是一種行游之情趣。前不久,與友人沿汾河溯流而上,慕名前往一處網紅打卡點探訪,去追尋一段風花雪月般的詩意愛情傳奇。
這段傳奇源自一則雋永凄美的故事:公元1025年,時年15歲的元好問由秀容(今忻州)赴并州(今太原)府試,路上遇捕雁人講述一則異事:“今日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元好問聽后,央求捕雁人將這只投地而死的大雁買下,葬在汾河邊,壘起石頭作標志,取名“雁丘”,同時作了一首承托感思的《雁丘詞》:“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成為流載歲月的詩篇。
來到鐘靈毓秀的汾河邊,站在好問樓,“來訪雁丘處”,遠望西山,綿延起伏、黛色朦朧;近賞汾河,一泓秀水、柔波輕蕩。望蔚藍無際的鷗鳥飛翔,與近處的湖泊水岸、亭臺樓閣、樹林灌木和掩映在山水、林木、河畔之中的棧橋,構成了一幅恰似丹青的水墨畫卷。
雁丘園建在亙古綿延的汾河東岸,西鄰汾河水,北望崛圍山,氣勢恢宏的亭臺樓閣、斗拱飛檐的回廊曲徑、巧奪人工的休憩小軒,盡顯晉派風格古韻典雅。雁丘很不起眼,看起來就是塊大石頭,長約4米、高約2米,呈不規則橢圓形。那塊“雁丘石”頂端有兩只展翅飛翔的大雁雕塑,正面用草書刻《雁丘詞》全文。
走進雁丘園,沿趕考長廊漫步,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7歲能詩,31歲進士及第,有“神童”之譽,善作詩、詞、曲、文,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縱觀先生一生,少年問情摯愛,青年問情詩曲,中年問情鄉愁,晚年叩問家國情懷,一生赤誠真摯。
園內以《雁丘詞》里詞語命名的“雙飛亭”“只影軒”“千山亭”“狂歌亭”等建筑各具特色,寫滿了詩情畫意。如雙飛亭,就是兩個方形建筑套在一起。從里看,內部垂簾柱采用穿插結構,在古建筑、仿古建筑中比較少見;從外看,四周屋頂曲線仿佛延伸至天空,頗有莊嚴雄偉之態。
園內有兩處自然形成的湖泊。繞湖而行,流連忘返。河水碧波蕩漾,水邊蘆葦搖曳,水里野鴨游弋。亭臺樓閣倒映湖中,別有一番意境。左湖邊,有一群大雁雕塑,遠望之時,有展翅欲飛的感覺;右湖邊,有一塊石頭上刻有紅色的“雁丘”二字,是趙孟頫的字體。
園林設計者為深度還原“雁丘”意境,對元好問由忻州趕考之路、冬春鴻雁遷徙過境之路進行挖掘,精心圍繞“一泓清水入黃河”和周邊山勢起伏、水岸迷人景色,暗合“萬里層云、千山暮雪”的詞意,以開放、自然、野趣為主,一步一景,徐徐展開,將人文歷史與自然景觀巧妙相融的雁丘園呈現在世人面前,給人以無限遐想,意猶未盡的生動體驗。
遠山、秋水、蘆葦、亭臺……每一景,都有歷史的漣漪;每一步,都是現實的光影,沉浸其中可開啟一段穿越之旅。比如“好問樓”,所有檐柱端部均有“卷殺”,將構件或部位的端部做成緩和的曲線或折線形式,使得構件或部位的外觀顯得豐滿柔和并帶有側角;部分建筑還采用了“乳袱”與“叉手”相結合的方式。又如園區路燈、鐵藝圍欄設計的都是兩只大雁銜燈和在空中飛翔的場景,讓人們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大雁故事的浸潤,都會被兩只大雁的生死故事所感動,也都記住了“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句千古絕唱。
■陳永兵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市政府與中國移動安徽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12-11
-
2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本月底全部完成 11-28
-
31—10月全市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49.7% 11-28
-
4增強“含智量” 提升“含金量” 11-27
-
5宿州市重點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 11-26
-
6從沉寂到火爆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