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更新
餐桌上放著一盤精巧的紅芋糕點,恍惚間竟與童年灶臺上暗色的紅芋饃饃重疊——誰能料到,當年的救命糧,如今卻成了城里人追捧的養生佳品。紅芋,是皖北人對“紅薯”滿懷感恩之情的愛稱。“紅芋飯,紅芋饃,離了紅芋不能活”,這句順口溜如一枚銹跡斑駁的鑰匙,輕輕一轉,便打開了塵封四十多年的記憶。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淮北平原的炊煙里總飄著紅芋的焦香。小麥畝產不過三百斤的貧瘠土地,卻能在秋季捧出小山般的紅芋堆。農人們用皸裂的雙手將薯塊切成薄片,白花花地鋪滿田野,像給大地披上素縞。我最怕深秋的雨,多少次在睡夢中被父母推醒,跌跌撞撞沖進夜色。田埂間人影攢動,手電筒的光柱在烏云下亂晃,很多家庭早就過來搶收紅芋片了。即使這樣,每年仍會因天氣預報時效短、預報不準,造成大量紅芋片因淋雨而霉變、爛掉,只好將其賤賣到縣里的酒廠換些油鹽錢。記不清哪一年了,秋雨格外漫長,村東頭的本家大爺癱坐在田頭,望著自家田里快要霉爛的紅芋片嚎啕。廣播里的天氣預報夾雜著刺啦刺啦的雜音,仿佛要把嘆息釘進每個佝僂的脊背。填報中專志愿那天,我在“南昌氣象學校”四個字上重重畫圈,筆尖幾乎戳破紙張。
初到氣象站工作時,干濕球溫度表的玻璃管總讓我想起當年翻動紅芋片的竹竿。每次觀測都不敢大意——就怕把壓、溫、濕、風等氣象要素某個數值誤讀,影響到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如今,多要素自動氣象站如蒲公英散落在田間、山野,可以不間斷地采集、上傳數據;天氣雷達猶如鷹眼,對所轄區域時刻保持著高度警惕;氣象衛星高懸蒼穹,密切關注著地球上的云生云消、槽來脊往。對外發布氣象預報預警信息,除常規的廣播電視手段外,手機短信、微信、微博、抖音、快手、QQ、閃信等新媒體以其方便快捷的特點,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當氣象臺發布橙色及以上高級別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時,應急廣播系統會自動啟動,所在區域的每位群眾都能收聽到。2024年“貝碧嘉”臺風影響那晚,雷達回波圖上那猙獰的紅色讓我徹夜未眠,當預報預警信息通過多種媒體形式傳到千家萬戶時,忽然想起當年鄉親們搶收紅芋片時佝僂的背影。
暮色中,我撫摸著氣象臺退役的老式氣壓表,金屬的涼意滲入掌心。而今,再不必冒雨搶收紅芋片了,那些與紅芋相伴的歲月,早已化作天穹之下密布的傳感網絡,化作預報預警短信里跳動的警示字符,化作托起人間冷暖的氣象圖譜。
■ 劉升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宿城巡游出租汽車迎來“換新季” 03-19
-
21-2月宿州市新設經營主體13155戶 03-14
-
3第30屆中國·碭山梨花節3月27日開幕 03-14
-
4宿州市多渠道拓崗位促就業 03-13
-
5
-
6楊軍接待信訪群眾 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