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鄉的破繭之路
碭山縣綿延百里的梨園曾是“豐產不豐收”的縮影。這里盛產的酥梨皮薄多汁、甘甜酥脆,年產量超15億斤,卻長期受困于鮮果滯銷、附加值低的難題。而今,一場從田間到車間的產業變革,讓這片土地煥發新生機。
科技賦能:產業鏈的“價值裂變”
碭山縣的轉型始于產業鏈的深度延伸。走進當地農產品加工園,智能化生產線將酥梨轉化為梨膏、梨罐頭、梨酒、果膠等20余種產品。據《本草綱目》記載,酥梨素有“藥中圣醍醐”之譽,而現代科技進一步釋放了其潛力:梨渣經壓縮制成生物質燃料,枝條加工為梨木工藝品,果核中提取的梨籽油成為化妝品原料。通過深加工,酥梨綜合利用率從65%躍升至98%,每年減少農業廢棄物12萬噸,真正實現“吃干榨凈”。
這一變革不僅提升了資源效率,更撬動了產值飛躍。2024年,碭山酥梨深加工產值突破50億元,相當于單顆梨的價值放大4倍。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的碰撞,讓一顆酥梨完成了價值使命。
數字引擎:農業生產的“精準革命”
近年來,碭山縣積極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賦能酥梨產業,實現種植、管理、銷售全鏈條革新。在碭山現代農業示范區,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墑情,氣象站精準預警“倒春寒”,無人機集群三天內能完成十萬畝梨園的植保作業……
這場轉型不僅解放了人力,更優化了生產流程。通過大數據分析,梨農可精準制訂施肥與灌溉方案,梨樹生長周期縮短15%,優果率提升30%。傳統“靠天吃飯”的被動性,被“知天而作”的主動性取代。
振興密碼:鄉村經濟的“多維激活”
深加工產業的發展,不僅為當地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還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回鄉創業。曾經依賴外出務工的勞動力逐漸回流,電商主播、運營、設備維護、質量檢測等新興崗位為鄉村注入活力。
產業鏈的延伸還帶動了配套升級:物流網絡覆蓋全縣,冷鏈倉儲容量擴大至10萬噸,電商產業園年銷售額突破8億元;鄉村基礎設施同步改善,道路硬化率提升至95%,5G信號覆蓋主要產區……這些變化不僅夯實了產業根基,更讓鄉村從“生產車間”升級為“價值樞紐”。
農業的根脈扎在泥土里,但它的未來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碭山縣的實踐,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它告訴我們,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守舊的思維,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的結合,能夠迸發出無窮的潛力,推動鄉村振興邁向更加光明的未來。楊晴琪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乘“風”占先機 打造新“食”尚 05-19
-
2
-
3
-
4宿州市加大財政投入增進殘疾人民生福祉 05-13
-
5宿州奮力譜寫數字經濟精彩篇章 05-12
-
6一季度全市發放民營企業融資擔保貸款逾34億元 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