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螞蚱“蹦跶”出致富新路徑
日前,記者走進埇橋區蘄縣鎮忠陳村的螞蚱養殖基地,只見一排排大棚使用透氣的紗網和塑料膜覆蓋,出入口處裝有拉鏈,看上去好像巨型蚊帳。棚內,拇指長的螞蚱或爬或跳,發出“沙沙沙”的撲騰聲,十分活躍。
螞蚱,又稱蝗蟲,以黑麥草、玉米草等為主食,蛋白質含量高,油炸后酥脆可口,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再過兩天,今年的第一茬螞蚱就可以銷售了,生長周期在45天左右。就目前情況來看,收成應該不錯,預計一棚能收120斤左右螞蚱。”養殖戶于杰邊投喂草料邊介紹,“我們出產的螞蚱具有口感好、營養價值高等優點,很多買家上門來收購,銷路根本不用愁。按照當前的市場行情,1斤螞蚱能賣到13元。”
“我以前在外地工作時,發現養殖螞蚱屬于風險低、投資少、周期短、回報高的產業,市場前景非常好,便萌生回鄉創業的打算。經過多次考察后,去年我流轉了50余畝土地,建起了40個大棚用于養殖螞蚱。”于杰告訴記者,為了保證螞蚱的品質,他采用綠色、生態的養殖模式,從選種、孵化到養殖、防疫,每個環節都嚴格把關。同時,密切關注棚內的溫度和濕度,精心照料每一只螞蚱,遇到困難就及時請教專家,根據氣候特點、螞蚱生長習性等共同探討解決方案。
“螞蚱養殖是一次性投入蟲卵,成蟲后再次產卵孵化,每年的四月份開始養殖,35天到50天左右出欄一茬,一年可以養殖四茬。”于杰對記者說,螞蚱生長周期比較短,管理相對簡單,只要讓螞蚱的卵產在大棚里,保證溫度濕度適宜、草料充足,螞蚱就能存活繁殖,飼養一批后可實現循環發展。每年這4茬下來,一個棚大約有5000塊錢的純利潤,效益非常可觀。
如今,小螞蚱讓于杰嘗到了增收的“甜頭”,“蹦跶”出了鄉村致富的新路徑。“接下來,我將繼續擴大養殖規模,通過建設冷庫、開發螞蚱醬等,進一步延伸大棚螞蚱產業鏈條,提升螞蚱的附加值,拓寬銷售渠道,帶動周邊老百姓一起發展螞蚱產業增收致富。”于杰說。記者 彭序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市政府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召開 05-26
-
2
-
31—4月份宿州市進出口總值增速居全省第一 05-22
-
4宿州市700余萬畝小麥即將開鐮收割 05-22
-
5楊軍主持召開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 05-21
-
6“小切口”凝聚“大合力” 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