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泗縣供電公司陳石科在海拔4000米處“點亮”萬家燈火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海拔近4000米的稱多縣,大風裹挾著沙粒呼嘯而過,夜間氣溫降至零度,一位來自泗縣的電力專家正帶領團隊堅守在保供電第一線。
他就是國網泗縣供電公司的陳石科。這已經是他第二次踏上高原電力援建之路,從西藏山南到青海玉樹,這位53歲的電力老兵用專業和堅守,在雪域高原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光明贊歌。
陳石科(右二)和同事們在分析數據
陳石科(右)和同事仔細檢查接線端子
玉樹保電的堅守與擔當
近日,國網青海電力330千伏唐瑪玉II回線路投運期間,需要跨省調派力量支援。接到任務后,安徽省電力公司立即抽調精兵強將,陳石科因其豐富的高原工作經驗被委以重任。
“稱多縣10千伏稱三路和稱四路是全縣負荷最大的兩條線路,關系到3000多戶居民的用電安全。”視頻連線中,陳石科的聲音因高原反應略顯沙啞。鏡頭里,他正在指導當地電力工人操作發電車,身后是呼嘯的風沙和簡易的帳篷。
高原的惡劣環境遠超想象。白天,強烈的紫外線灼燒著皮膚;夜晚,氣溫驟降,帳篷里的取暖器成了最珍貴的“伙伴”。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無處不在的風沙。“吃飯時碗里都會落進沙子,說話大聲點就會喘不上氣來。”陳石科說,只要一想到藏族同胞期盼的眼神,這些困難都不算什么。
保供電不是簡單的技術活,而是一份責任。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陳石科帶領團隊完成了5臺10千伏發電車的調試工作,制訂了詳細的應急預案,建立了規范的操作流程。為確保萬無一失,他堅持每天巡視線路,最高時要徒步10多公里。
陳石科在抄錄電表示數
從平原到高原的奮斗足跡
翻開陳石科的履歷,就是一部電力人不斷超越自我的奮斗史。1972年出生,1998年參加工作,2023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8年剛參加工作時,我就給自己定下目標:要做就做最好的電力工人。”陳石科回憶道。為此,他業務書籍不離身,利用一切時間鉆研技術。2008年,在一次技能競賽中失利后,他潛心研究12年,經過100多次改進,終于研制出拉線制作機具,獲得5項國家專利,每年為全省節約資金900多萬元。
2017年,陳石科迎來了人生的重要轉折點。當安徽省電力公司選拔援藏人才時,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當時很多人都勸我,說45歲的人了,何必去高原吃苦。但我覺得,電力人的價值就應該在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在西藏山南,陳石科跑遍了7個縣,每天行程300多公里。高原反應讓他頭痛欲裂,但他堅持主持建設了3個標準化工程,為后續幫扶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援藏結束時,國網西藏電力公司專門發來感謝信,稱他是“新時代的電力援藏楷模”。
家人同事心中的“光明使者”
“每次他完成任務回來時,整個人都瘦了一圈,臉也曬黑了。”說起丈夫的工作,妻子既心疼又自豪。2017年陳石科援藏歸來時,妻子看著他滄桑的面容,忍不住轉過身偷偷掉眼淚。
“那天刷朋友圈,突然看到他站在青海玉樹的鐵塔下,我才知道他去了那么遠的地方。”原來,這次馳援青海,陳石科為了不讓家人擔心,選擇了暫時隱瞞。直到他在朋友圈分享高原工作的照片,妻子才得知真相。
“有陳班長在,我們心里就踏實。”這是同事們對陳石科的一致評價。作為勞模創新工作室負責人,他先后培養出宿州市勞動模范、“宿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一大批優秀青年人才。
“他總說技術要傳承,經驗要分享。”同事姚玉琳說,在玉樹保電期間,陳石科利用休息時間給大家講解高原電力設備維護要點,有時講到深夜,他還不肯休息。
“這些榮譽都屬于過去,電力人的腳步永遠向前。”面對安徽省勞動模范、江淮工匠標兵等榮譽稱號,陳石科始終保持低調謙遜。
“現在國家正在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我們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視頻連線結束時,陳石科指著遠處雪山說:“看,那就是我們明天要巡檢的線路。雖然環境艱苦,但能讓藏族同胞用上放心電,一切都值得。”
夜幕降臨,稱多縣的燈火漸次亮起。陳石科和同事們又開始了一夜的設備巡查。寒風中,他們的身影與鐵塔融為一體,成為高原上最動人的風景。■通訊員 王寶林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全市民政會議召開 05-28
-
21-4月宿州市住房公積金繳存規模持續增長 05-27
-
3市重點物流項目獲中央專項資金支持 05-24
-
4
-
51—4月份宿州市進出口總值增速居全省第一 05-22
-
6宿州市700余萬畝小麥即將開鐮收割 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