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似在人間
農歷六月,稱“荷月”,有點借“美”的意思。熱風水汽中,荷花現身,花蕾如筆,葉芽如梭,蓮蓬如斗……藕如船,悄悄行進在水下污泥里。
荷,是一種文化累積比較厚的花卉,文人墨客賦予它種種象征:如冰清玉潔,如君子不器,如出淤泥而不染……荷花還是品質生活的代表:蕓娘拿荷花芯兒來熏染茶葉,代表現世靜好;李漁將它當作“四命”之一,缺了荷,這位文藝男的夏季就無著無落。
荷,還皈依宗教,成為佛門圣物、道教的標識。《甄嬛傳》里菀貴人說,世人皆贊荷花的清潔,我倒更喜歡荷花的佛性,溫和如慈母。于是,蓮心便是修行的最高度,代表妙法清凈、慈悲向善。
韓愈詩道: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
花十丈,藕如船,有著一種夸張的真實,真實中凸顯了一種氣勢。那其實是六月荷花立體的精神線條。花十丈,是縱向的,往高迥處發展;藕如船,是橫向的,往寬闊里平鋪。荷的花苞,真如向上的筆頭;藕根一節節膨大延伸,又像船開進泥蕩深處。水上、水下,一縱、一橫。一株荷,構成一個自立自足、清凈無求的世界。穩固的支撐與向上的信念,使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邦彥詞:“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古往今來,義理的象征、宗教的推重,給荷花打上了一圈圈柔光,使它氤氳著一種神話般的光暈。
然而,煙火五谷的人間,不會藝術地刪掉形而下的吃喝拉撒睡;至純至美的精神,也是要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之上。荷花,終屬人間——從平民的眼睛看荷,荷自有“親民”性。
荷花有“四可”:其一,可賞。俗常,養花一年,賞花十日。花卉之美,只在開花那幾日。譬如,“谷雨三朝看牡丹”,花王且如此,其他更不用說。荷花卻是一個例外。從嫩葉出水那天起,就“點綴綠波”,姿儀嫻雅。此后“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及至花蕾形成并開放,“菡萏成花,嬌姿欲滴”。從開場到收場,幾乎長達180天!這還不算,花事散場后,猶有蓬心藕。亭亭獨立,似未開之花。
其二,可嗅。荷花既有“荷葉之清香”,又有“荷花之異馥”,借以避暑,暑熱會消退,借以乘涼,涼氣會產生。“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荷香竹韻的愜意之夏,實在少不了荷花之清芬。
其三,可口。蓮藕、蓮籽、藕帶可以果腹療饑;蓮花、蓮葉、蓮梗可以入藥入茶。水上蓮子水下藕,食之,皆滿口芳香。等到夏老秋嫩之際,蓮蓬像一枚枚倒掛的蜂窩,一莖擎起,頗為耐看。俗語說,蓮蓬如斗,不知這“斗”是“美酒斗十千”的“斗”,還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斗”?不管是此“斗”還是彼“斗”,如斗的蓮蓬,都是對荷花的贊美。
蓮子帶芯兒吃,微微有苦味。但你發現了嗎——至美的東西,都不會太甜膩。音樂,一味甜膩,勢必淺薄,淺薄到底,就沒了音樂。假若沒了點點苦,蓮子倒失了風骨、丟了真味。
荷花尚開時的藕,叫個“花香藕”,吃一口,嘎嘣脆。民間諺語說:“頭茬韭,花香藕,新娶的媳婦,黃瓜紐。”花香藕,是蓮藕的少年期,質地如雪,鮮嫩甘甜,葉圣陶先生形容此時的藕為“雪藕”,入口脆爽,清涼無渣,在如火的盛夏,嚼一嚼,該多美。
《紅樓夢》里美食,有藕粉桂糖糕、建蓮紅棗兒湯——都離不了藕粉。藕粉,不似蓮子的甜中微苦,它只一味老實地甜。然而,藕粉沖泡出來是晶瑩滑膩的,有微微的光澤,近乎透明,這是其他粉類食物達不到的境界。
荷出于淤泥,花不“染”,莖不“染”,籽不“染”,也就罷了,直接埋入淤泥中的“藕根”磨成粉,竟也不憨不惑,晶瑩不染,這就讓人感嘆。
其四,可用。白露后,荷的敗葉“冷落難堪”,然,摘下收藏起來,可作“經年裹物之用”。吃葷腥食物時,將食材用荷葉包裹,營養不會流失,荷葉中的生物堿還能調和油膩感。最著名就是荷葉叫花雞,天然荷葉清香滲入雞肉,肉質鮮美,不油不膩。蘇州人的荷葉粉蒸肉也是經典,炒米粉的焦香、荷葉的清香、肉的肥香三香共存,瞬間俘虜味蕾。荷葉包裹的美食,廣東有荷包飯、湘菜有荷葉粉蒸肉。李子柒用荷葉代替面皮做燒賣,獨借其香……
至于那掏完蓮子的蓮蓬,擺在案邊屋角,恰似人去樓空的微型宮殿。用它煮五香蛋,色也好,味也好,更是一味靈秀心思。
因荷之“四可”,李漁贊荷“有五谷之實,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那么,蓮蓬如斗,藕如船,實在是對人間荷花的一種祝福了。
□米麗宏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楊軍在靈璧縣調研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工作 06-20
-
2全市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暨固定資產投資調度會召開 06-20
-
3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593家 06-20
-
4宿州市發布暴雨警報 06-19
-
5守陵人盛志席榮登“安徽好人榜” 06-19
-
6宿州市完成夏種面積400余萬畝 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