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秸稈變肉”循環鏈 念好綠色致富經
又到麥收時節,金燦燦的麥浪帶來豐收喜悅的同時,如何處理堆積如山的秸稈也成為一道難題。位于埇橋區永鎮鎮的宿州市理想家庭農場另辟蹊徑,將昔日讓人頭疼的秸稈變成了養殖戶爭搶的“香餑餑”,成功探索出了一條“秸稈變肉”、資源循環利用的綠色致富新路。
日前,筆者走進宿州市理想家庭農場的秸稈加工車間,只見機器轟鳴,一派繁忙景象。剛剛從田間運來的小麥秸稈經過粉碎、揉絲、打包密封等一系列標準化處理后,變成了一包包方方正正、散發著淡淡發酵香氣的優質飼料。
“以前小麥收割完,秸稈要么一燒了之污染環境,要么簡單還田效果有限。”該農場負責人谷寧寧指著剛產出的飼料包介紹道,“現在我們通過科學處理,把秸稈變成了營養豐富、適口性好的牛羊飼料,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
谷寧寧算了一筆經濟賬:“經過加工,每噸飼料成本大約280元。而用它替代部分傳統飼料喂牛,每噸能幫養殖戶節省飼料成本約500元。更重要的是,它解決了秸稈焚燒的環保壓力,增加了農民收入,還降低了養殖成本,一舉多得。”
“我們的核心思路就是打造‘糧飼統籌、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模式。”谷寧寧深耕農業多年,對秸稈資源化利用有著深刻見解,“小麥收獲糧食后,秸稈不再是負擔,而是重要的飼草資源。我們把加工成的飼料供給農場自有的肉牛養殖場,牛糞經過無害化處理又變成優質的有機肥,還田滋養下一季作物。這樣,農田的產出物幾乎被‘吃干榨凈’,形成了一個閉合的、可持續的生態循環鏈。”
據谷寧寧介紹,僅去年夏收一季,農場的秸稈利用量達300余噸,自養的肉牛飼料成本顯著降低,牛肉品質也因喂生態飼料而得到提升,市場反響良好。
除了作為牛飼料這一“主渠道”,谷寧寧也在積極探索小麥秸稈的其他高值化利用途徑。“我們計劃將部分秸稈加工成生物質燃料顆粒,用于清潔供暖,還嘗試用作食用菌栽培基料。目標是讓每一根秸稈都找到最合適的歸宿,發揮最大價值,徹底告別‘付之一炬’。”他說。
對于未來發展,谷寧寧信心滿滿地說:“‘秸稈變肉’這條路我們走通了,也嘗到了甜頭。下一步,我們計劃擴大秸稈收儲加工能力,引進更先進的發酵技術和設備,進一步提升飼料品質和產能。同時,希望能與更多科研機構合作,研發秸稈綜合利用的新技術、新產品,把綠色產業做大做強,帶動更多鄉親增收,為守護綠水青山、保障糧食安全和畜產品供應貢獻更大力量。”
■ 拂曉報通訊員 張欣欣 項錦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市政府召開第75次常務會議 06-23
-
2楊軍在靈璧縣調研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工作 06-20
-
3全市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暨固定資產投資調度會召開 06-20
-
4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593家 06-20
-
5宿州市發布暴雨警報 06-19
-
6守陵人盛志席榮登“安徽好人榜” 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