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產”變成“金名片”
記者 邵子育
航拍埇橋區時村鎮油坊村。記者 馬峰 攝
從石磨面粉論斤賣的傳統作坊,到手工饅頭成網紅產品的特色產業;從村集體經濟百萬元規模,到年銷售額近400萬元的產業矩陣——埇橋區時村鎮油坊村的蛻變,印證著“頭雁跟飛促振興”專項行動的實踐成效。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核心在業。”油坊村黨總支書記夏浩杰在參加“頭雁跟飛促振興”行動后深有感觸地說。赴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王集鎮魏圩村跟班學習期間,夏浩杰積極汲取當地先進經驗,立足油坊村資源稟賦,深耕“土特產”文章,實現村集體經濟跨越式增長,蹚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強村富民之路。
躬身取經拓思路
從“經驗盲區”到“創新賽道”
“人家把一朵牡丹花做成精油、化妝品,附加值翻了幾十倍。”在魏圩村跟班學習期間,夏浩杰深刻認識到,要想打破油坊村傳統產業的發展瓶頸,就必須在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塑造上做文章,“過去,油坊村主要依賴簡單的石磨面粉和菜籽油銷售,產品形式單一,缺乏市場競爭力,難以形成村級特色招牌。”
初到魏圩村,夏浩杰迅速開啟“沉浸式”學習模式。白天,他跟著當地村干部穿梭于牡丹種植基地、加工車間,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土地流轉經驗、生產流程優化細節;晚上,他主動拜訪村里的致富帶頭人,請教品牌打造、市場開拓的實戰技巧。在一次與魏圩村相關負責人的交流中,對方提到“產品要會講故事”的理念,讓夏浩杰豁然開朗。“原來我們缺的不僅是技術,更是對產品價值的挖掘和包裝。”夏浩杰說。
在魏圩村牡丹深加工車間里,夏浩杰被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標準化的生產流程所吸引。他發現,魏圩村從牡丹花采摘到成品產出,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質量把控和科技支撐。為深入了解背后的運作邏輯,夏浩杰連續一周“泡”在車間里,向技術人員學習設備操作原理,與管理人員探討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的方法。他意識到,油坊村要想實現產業升級,科技賦能和標準化生產缺一不可。
此外,魏圩村的品牌營銷手段也給夏浩杰帶來極大啟發。當地通過舉辦牡丹文化節,將花卉產業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IP,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打卡,帶動產品銷售。“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產品的知名度,還形成可持續的經濟效益。我們油坊村也可以結合自身資源特點,打造屬于我們的獨特品牌。”夏浩杰告訴記者。
一個月的跟班學習,夏浩杰不僅帶回了滿滿的筆記和資料,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思維的轉變。“油坊村的產業發展不能局限于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必須跳出傳統思維定式,走特色化、品牌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夏浩杰說。
借智賦能破困局
從“單一產銷”到“特色升級”
學習歸來,夏浩杰立即召集村“兩委”干部展開“頭腦風暴”。“魏圩村能把牡丹花做出大文章,咱們也得從自己的優勢里找突破點。”會上,夏浩杰堅定地說。結合村里已經具備一定基礎的石磨面粉產業,大家將目光聚焦到“饅頭”上。“饅頭雖然是日常主食,但它完全可以成為承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夏浩杰說,經過多次討論和市場調研,油坊村決定以手工饅頭為突破口,打造一款既保留傳統工藝又融入現代審美的網紅產品。
方向既定,行動便緊鑼密鼓展開。“為確保項目順利推進,我們積極動員村里20余名婦女簽訂就業協議,組建起純手工饅頭制作隊伍。”夏浩杰告訴記者,這支隊伍的組建,不僅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更以點帶面,帶動周邊農戶參與產業鏈,逐步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模式。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全市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暨固定資產投資調度會召開 06-20
-
21-5月份宿州市經濟延續穩步向好發展態勢 06-30
-
3市政府召開第75次常務會議 06-23
-
4從“質升量穩”看宿州外貿底氣何在? 06-23
-
5宿州傳統“老字號”煥發“新生機” 06-21
-
6楊軍在靈璧縣調研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工作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