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地 霸王別姬時
文/俞鑫 圖/記者 蘇洋
成語故事再現(xiàn)
出場者:項羽 虞姬 樂舞俑
仲夏時節(jié),記者一行前往靈璧縣韋集鎮(zhèn)垓下古戰(zhàn)場遺址。
位于靈璧縣韋集鎮(zhèn)的垓下遺址。
靈璧東南,沱河北岸,地勢空闊。戰(zhàn)場遺址前立有一塊石碑,上書“垓下遺址”字樣,碑后種植數(shù)株松樹,莊嚴肅穆。經(jīng)考古驗證,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在此地作戰(zhàn),楚軍大敗,漢軍夜間高唱楚歌,項羽所部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趁夜率八百精銳突圍南逃。
垓下之戰(zhàn),這場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zhàn)役,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為皖北大地增添了歷史厚重感和文化積淀。
戰(zhàn)敗后,項羽吟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悲劇落幕,他放不下的除了烏騅戰(zhàn)馬,還有一位隨他征戰(zhàn)的奇女子——虞姬。
跟隨歷史腳步,記者從古戰(zhàn)場遺址轉向靈璧虞姬文化園。
虞姬文化園內項羽主殿。
虞姬文化園位于靈璧縣城東虞姬鎮(zhèn),文化園以虞姬墓為依托,摧垣推壁以擴舊制,蒔花植木而添新景。除虞姬墓外,文化園內設碑廊、磬石虞姬故事墻、楚漢成語長廊等景點。
虞姬文化園中虞姬撫琴雕像。
而諸如“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就從這座文化園講起。
故事梗概據(jù)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公元前203年,楚漢雙方訂立“鴻溝之約”,決定以戰(zhàn)國時魏國所修建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此時,張良、陳平向劉邦建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發(fā)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劉邦采納二人建議,向楚軍突然發(fā)起戰(zhàn)略追擊,并約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
公元前203年,十二月,項羽退至垓下,人困馬乏,筑壘安營,恢復軍力,準備迎擊漢軍。漢軍由韓信統(tǒng)領,兵力遠超楚軍,迅速將楚軍重重包圍,但一時難以徹底擊敗項羽。
入夜后,漢軍設計,高唱楚地之歌。軍隊帳中,項羽大為吃驚,說:“難道漢已經(jīng)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國人這么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在帳中飲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寵跟在項羽身邊;有駿馬名騅,項羽一直騎著。
這時候,項羽不禁慷慨悲歌,自己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氣概舉世無雙,時運不濟呀,騅馬不再往前闖!騅馬不往前闖啊可怎么辦,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項羽唱了幾遍,虞姬在一旁應和。
英雄落幕,這位叱咤風云的人物,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項羽眼淚一道道流下來,左右侍者也都跟著落淚,沒有一人忍心抬起頭看他。
相傳,虞姬所和之歌為:“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虞姬已泣不成聲,為保護楚軍突圍,她突然轉身,從項羽身邊拔出佩劍,向自己項上一橫,自刎而亡。見虞姬已死,項羽悲痛萬分,卻無力回天。
隨后,項羽騎上馬,率領部下壯士八百余人,趁夜突破重圍,向南沖出,飛馳而逃。
兵荒馬亂,虞姬尸首埋在靈璧城東,即當今虞姬鎮(zhèn)虞姬文化園內。
虞姬墓。
歷經(jīng)兩千余年,虞姬墓幾經(jīng)修葺,墳前塑有一尊虞姬漢白玉雕像。雕像塑造的虞姬手持書卷,目視前方,身后衣袂飄飄,溫婉大方。
通往虞姬墓兩側的道路上,分列六尊樂俑和一對舞俑,皆為仿漢代陶俑造型,古樸含蓄,簡潔生動。樂俑有鼓瑟、擊筑、擊鼓、吹笛、抱琵琶、奏排簫組成,舞俑則揮舞巾袖,舞姿婆娑。
俑,即中國古代墳墓中的偶人,多盛行于秦漢至隋唐時期。“昔日虞姬陪伴項王,而今我們‘守護’虞姬。”若此處樂舞俑能開口表述,定會講,他們守護的不僅僅是一個悲情歷史瞬間,更是傳承至今的成語文化和風俗人情。
成語文化傳古今
講述者:鄢化志 凌娟 李娟妹 李雪梅
從垓下之戰(zhàn)衍生出兩則成語,即“四面楚歌”和“霸王別姬”。
四面楚歌,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huán)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霸王別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xiàn)在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失敗。成語同樣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兩則成語,因多和虞姬這名女性人物有關,頗具傳奇色彩。”宿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退休教授鄢化志曾專項研究楚漢歷史文學,他介紹,司馬遷所著《史記》單獨撰寫女性人物極少,關于虞姬的記載集中于《項羽本紀》,雖寥寥數(shù)筆,卻形象具體鮮活。
整體來看,史書中對虞姬的記載也相對較少,甚至連本名、出生地、生卒時間、與項羽相識的時間、最終結局都沒有交代。《史記》中僅記載:“有美人名虞。”因此,后世出現(xiàn)了兩種說法:一是認為“虞”是美人的名,一是推測“虞”是美人的姓,而“虞姬”則是后人對其的稱呼。
成語故事再現(xiàn)中,采用了虞姬拔劍自刎的結局,但在史書中,其結局沒有記載。“虞姬和歌后,項羽就率部突圍。《史記》后文不再敘述虞姬,這一寫法正是錢鐘書先生所言‘歷史的沉默’,給后世文人墨客無盡的想象空間。”鄢化志講述,從文學沿革來看,唐代教坊曲中存有《虞美人》曲詞,南唐和宋代則將此曲發(fā)展成詞牌名,代表作有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等。而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的故事也見諸于元雜劇、后代戲劇的唱詞中。
“君王啊,妾妃我隨軍征戰(zhàn)十余冬,伴君王,恩恩愛愛情意濃。現(xiàn)如今,夜帳明燈愁云起,四面?zhèn)鱽沓杪暋窬酰p裝突圍莫遲疑,莫貪戀,卿卿我我兒女情。”在植根于皖北大地的泗州戲中,《霸王別姬》往往成為必演節(jié)目。“能扮演虞姬,通過戲劇方式,展示楚漢文化,成為女演員的夢想。”泗州戲演員、靈璧縣泗州戲劇團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李娟妹家住靈璧,她自幼熟識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的成語典故,長期在基層演出,講好歷史上“巾幗英雄”的傳奇。
和李娟妹一樣,1981年出生的凌娟也和項羽、虞姬“結緣”頗深。“我父親在縣文化部門工作。小時候,我就常看楚漢相爭的歷史,癡迷于歷史成語故事。但沒想到,自己從事了與此相關的工作。”凌娟講述。
2007年,凌娟來到靈璧虞姬墓管理所(后來的虞姬文化園),從事景區(qū)講解和文物管理保護工作,現(xiàn)為虞姬文化園管理處負責人。為講好本地歷史成語故事,她以文化園為家,并翻閱大量古代書籍,撰寫相關講解詞。
“隨著文化園設施設備逐步完善,進園參觀游客人數(shù)增加。這就要求我們增長自身學識,不停學習歷史文化知識。”凌娟說,近年來,她曾多次接待來自日本、越南等國家的游客,通過同聲翻譯設備,提升服務,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聽過你的講解,感嘆靈璧歷史悠久。”來自山東的“歷史發(fā)燒友”苑建軍、崔相玲夫婦特地開車前來虞姬文化園,兩人特邀凌娟跟隨講解,在楚漢文物展示柜臺前駐足。游覽完虞姬墓,兩人對凌娟連連稱贊。
經(jīng)多年工作經(jīng)驗積累,凌娟也對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成語有了全新的理解。她認為,除英雄遲暮的悲嘆外,項羽和虞姬的成語故事充斥著人性的光輝,虞姬也成為美麗、溫柔、堅貞、大義凜然的化身。而這種虞姬形象正和皖北人古樸、直率的性格相符。
從文學演繹到戲曲歌賦,再到衣食住行,成語文化處處留痕。
李雪梅在靈璧縣韋集鎮(zhèn)經(jīng)營一家飯店,飯店在集鎮(zhèn)中心,距離垓下古戰(zhàn)場遺址僅二十分鐘車程。飯店不大,卻食客不絕。
靈璧名菜“霸王別姬”。
“除籌備喜宴,外地食客至此也想品嘗咱們這道‘霸王別姬’的名菜。”李雪梅講述,這道菜和項羽虞姬相關,借用雞、甲魚(鱉)形象烘托,運用霸王別姬這一成語典故,含義委婉,意境甚妙。
此菜為一道湯菜,制作時先將甲魚宰殺,沸水入鍋中焯水,再將仔雞去內臟洗凈,后將兩種食材放鍋中燉煮,至湯汁清澄時放入調味料即成。“食客吃到這道菜,自然會聯(lián)想到楚漢歷史。更重要的是,這道菜正是皖北地區(qū)宴席的必備,可謂婦孺皆知,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李雪梅說,成語背后的文化,同樣通過舌尖傳承下來。
入夏后,凌娟積極和相關部門對接,籌劃虞姬文化園擴建后的管理事宜;李娟妹仍苦練唱腔,排練下一次虞姬戲劇演出;李雪梅又接到了鄉(xiāng)鎮(zhèn)酒席的訂單,準備趕赴菜市場,購置“霸王別姬”菜品食材。
楚漢歷史早已定格,但其背后引申的傳統(tǒng)文化、成語故事通過各種形式,繼承發(fā)揚,從未斷絕……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本網(wǎng)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wǎng)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本網(wǎng)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宿州市夏種任務基本完成 06-26
-
2從“質升量穩(wěn)”看宿州外貿底氣何在? 06-23
-
3
-
4楊軍在靈璧縣調研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工作 06-20
-
5全市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暨固定資產投資調度會召開 06-20
-
6全市高新技術企業(yè)總數(shù)達593家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