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路 同心筑
“跟班學習以后,我心里就憋著一股勁,想著一定要把學到的‘真經’應用到徐洼社區的發展上來,蹚出一條強村富民的新路子!”提起到杭州學習的經歷,蕭縣黃口鎮徐洼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楊恩峰堅定地說。
去年從杭州市臨平區塘棲街道塘棲村學成歸來后,楊恩峰帶領“兩委”班子拿出“不換狀態就換位子”的決心,全力打造一支“敢干事、會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隊伍。從創辦“共富工坊”到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再到提升社區環境,“兩委”班子時時沖在前、事事干在先,推動社區面貌煥新顏、百姓生活再“進階”。2024年,社區集體經濟收入躍升到243.46萬元。
尋經問道開眼界 謀篇布局啟新程
初到塘棲村,楊恩峰便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蜿蜒平坦的村道兩旁,白墻灰瓦的民居錯落有致,清澈的河流穿村而過,岸邊垂柳依依,一幅江南水鄉的秀美畫卷鋪展開來。“要是徐洼社區也能有這樣的景觀該多好!”楊恩峰在心底默默期許,隨后迅速調整狀態,主動融入塘棲村的日常工作,跟隨村干部走訪村民、巡查農田,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機會。
在塘棲村會議室里,股份經濟合作社社管成員蔡洪海的經驗分享,讓楊恩峰如獲至寶。蔡洪海對“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的深入講解、對“畝均保底分紅”機制的詳細介紹,讓楊恩峰深入思考產業發展的新路徑。他一邊全神貫注聆聽,一邊快速在筆記本上記錄,嘴里還不時念叨著:“這個模式一定要帶回去試試,咱徐洼也能闖出一條產業發展路!”
在與塘棲村“兩委”班子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楊恩峰仔細觀察班子成員的工作方式,留意他們處理村務時的溝通技巧與決策智慧。在街巷走訪時,村民們自發參與環境治理維護的場景,讓楊恩峰深有感觸。無論是白發蒼蒼的老人,還是朝氣蓬勃的青年,都自覺清掃門前屋后,主動投身到村莊環境整治行動中。楊恩峰深入村民家中,與他們交談,探尋村民積極參與的原因,發現黨組織的引領和黨員的示范帶動是關鍵所在。
跟班學習期間,楊恩峰的筆記本寫得滿滿當當,不僅記錄著塘棲村的先進經驗,還寫下了自己的思考與感悟。這段在塘棲村的跟班學習經歷,不僅開闊了他的眼界,更為他指明了徐洼社區發展的方向。帶著沉甸甸的收獲,楊恩峰踏上歸程,心中燃起了帶領徐洼社區走向振興的熊熊烈火。
工坊興業促振興 雙輪驅動富鄉鄰
走進徐洼社區的紡織生產車間,黃麻、棉、化纖等原材料經抓棉機拍打松散后,如雪花般落入多倉混合系統,不同纖維按比例在機械攪拌下均勻交融。經梳棉機梳理,纖維化作細膩的棉網,再搓成銀白色棉條,順著軌道送入并條機。并條機如精細的調和師,在牽伸并合中將棉條消除差異,更為勻整。隨后,棉條進入氣流紡機,在高速氣流的漩渦中紡成柔韌的紗線,如流水般纏繞上紗筒。整個生產線上,30余名工人默契配合,每日可產十噸紗線,年產值達6000余萬元。從原料到紗線的蛻變,在機器的嗡鳴中譜寫出紡織工業發展的動人旋律。
曾經,徐洼社區的閑置廠房如同沉默的老者,見證著歲月的流逝卻無法發揮作用。楊恩峰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資源,跟班學習回來后,果斷帶領社區利用閑置廠房創辦“共富工坊”,與蕭縣益豐紡織有限公司、宿州市恒得利電子有限公司合作,引入紡織和電子元件兩條生產線。這一舉措不僅讓社區閑置的資源煥發新生,更直接創造了60多個就業崗位,人均增收3000余元。
“在這里工作不僅離家近,方便照顧老人小孩,每月5000元工資還能為家里增加一筆可觀收入。”村民汪素紅幸福地說。以往為了生計不得不背井離鄉的村民,如今在家門口便能實現穩定就業,既守護了家庭的溫暖,又增添了生活的底氣。
結合塘棲村蔡洪海的經驗分享,楊恩峰立足本地實際,創新推出“雙輪驅動”模式。對于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采取“合作社+農機手”聯營的方式,整合資源,提高生產效率;針對大蒜、羊肚菌等特色作物,則采用“保底分紅”合作模式,降低村民生產風險,激發種植熱情。黨員技術能手馬玉君在楊恩峰的支持下,帶領村民改良土壤配方種植大蒜,畝產從3500斤提升至超5000斤,讓村民們嘗到了甜頭。
黨建領航育人才 先鋒聚力促振興
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離不開人才的持續滋養與茁壯成長。楊恩峰回村后,以黨建為引領,緊緊把住黨員“入口關”,從返鄉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致富能手中挖掘人才,培育新生力量。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社區成功發展9名黨員、培養6名黨員致富能手,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
一名黨員,一面旗幟,越是艱險越向前。2024年汛期,徐洼社區遭遇內澇,嚴重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危急時刻,30余名黨員挺身而出,沖鋒在前。他們不顧個人安危,成功轉移受困群眾;為守護3000余畝農田,日夜堅守排澇一線,用堅實的臂膀筑起守護家園的“紅色堤壩”。老黨員徐群州感慨道:“看到年輕黨員在危難中挺膺擔當,我看到了共產黨人精神的傳承,也看到了徐洼社區光明的未來。”
楊恩峰注重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徐洼社區建立“黨員聯戶十戶長制”,讓每名黨員包聯10戶群眾,化身政策宣傳員、矛盾調解員、環境監督員。老黨員盛克蘭積極響應,主動創建“黨員示范崗”,每日清晨帶領鄰居清掃路面,將自家打造成“美麗庭院”樣板間。在她的帶動下,鄰里之間掀起環境整治“比學趕超”熱潮,社區面貌煥然一新。
“網格議事廳”與“小板凳會議”的創新實踐,讓社區治理更接地氣、更有溫度。徐洼社區將6個網格細化為32個微網格,黨員兼任網格員,每月圍坐在一起,通過“小板凳會議”傾聽民意、協商問題。在最近一次“小板凳會議”上,大單莊自然村黨員楊廷先提出村莊內澇問題,村“兩委”迅速響應,抓住汛期來臨前的窗口期,調配機械、購置管道,僅用3天時間就高效解決排水難題,保障了村莊安全。2024年以來,通過這種議事模式,社區累計化解矛盾糾紛17起,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83件,真正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徐洼社區的蝶變,是黨建引領下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從外出取經時的虛心求索,到創新實踐中的大膽突破,再到危急時刻的責任擔當,楊恩峰與黨員干部們用行動詮釋了“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的深刻內涵。如今,“共富工坊”的機器持續轟鳴,“小板凳會議”的討論依舊熱烈,黨員聯戶的足跡遍布街巷。這些鮮活實踐不僅讓村民端穩了“就業碗”、鼓起了錢袋子,更構建起黨群同心、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未來,徐洼社區將繼續以黨建為舵、以人才為帆,駛向鄉村振興的壯闊新航程。記者 夏冕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全市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暨固定資產投資調度會召開 06-20
-
21-5月份宿州市經濟延續穩步向好發展態勢 06-30
-
3市政府召開第75次常務會議 06-23
-
4從“質升量穩”看宿州外貿底氣何在? 06-23
-
5宿州傳統“老字號”煥發“新生機” 06-21
-
6楊軍在靈璧縣調研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工作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