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新農人’”】小芹菜成致富“大產業”
立冬過后,紅衰翠減。11月12日,走近蕭縣閆集鎮趙堂村蕭縣桂芹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芹菜大棚,翠生生、綠油油的芹菜所散發的清香撲鼻而來。大棚內外,三四十名工人分工合作:割菜、洗滌、捆扎、裝車,忙得熱火朝天。
“以往種植芹菜,都是一年三茬四季不斷,可那樣不利于土地保養,產量也不能增加。從前年起,我在兩茬芹菜之間夾種了一季的甜玉米。收獲后,通過秸稈還田,地力很快得到恢復。你看看這種出的芹菜,莖粗大肥碩,葉翠綠鮮艷,畝產量已超過1萬斤。如今雖說價格只賣到1.2元每斤左右,但兩季下來,每畝地賣個2萬塊錢還是有保障的,加上甜玉米,每畝地一年的收入能達到2.8萬呢!”該合作社的負責人侯振興一邊裝車一邊介紹道。
今年39歲的侯振興,大學畢業后,先后當過教師和民企部門經理,還在江蘇豐縣租地種過菜。2011年秋,他帶著種植經驗回到家鄉,承包了50畝土地,創辦蕭縣桂芹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搞起了蔬菜種植。他先是奔赴徐州市銅山區、山東省陽谷縣參觀取經,又在縣農藝師的指導下經過反復試種,最終在種植皇妃、文圖拉、寶石3個優質芹菜品種上獲得成功,第三年的純利潤便達到了80多萬元。
“俺這沙河北岸半淤半沙的土地性質很特別,需要根據芹菜的品種調整氮磷鉀肥的配比度,否則會影響產量。”侯振興2017年擴大了種植規模,包的地達到了205畝。多年來,他致富不忘親鄰,除了熱心為廣大農戶提供芹菜良種、傳授種植經驗外,還常年招收村民來合作社務工。
“我耳朵不好,兒女又有殘疾,前幾年多虧振興幫襯脫了貧,如今家里的生活好了,閨女兒子都不用操心了。我在社里干活,每天70元的工資,一年能掙個一兩萬。”脫貧戶唐世雨說起自己現在的日子,很知足。在侯振興的合作社里,像唐世雨這樣的村民還有三四十個,如今都通過在這里打工,生活越來越富足了。
“振興的芹菜種植在俺村和附近村莊很有影響,在他的帶動下,趙堂村近年來也抓起了芹菜特色種植產業,全村種植面積已超過400畝。”村黨總支書記侯振擋介紹說,為將芹菜產業做大做強,村里定期組織芹菜種植技術培訓,組織專家到田間地頭指導,并牽線搭橋,拓寬銷售渠道,化解農產品銷售困境。
“下一步,我們將以芹菜種植為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的切入點,以調優結構、擴大規模為思路,逐步實現芹菜品種優良化、基地規模化、銷售市場化,提高產品競爭力,助力村民致富增收,早日實現鄉村振興。”侯振擋表示。
張祖北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宿州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跑出“加速度” 11-17
-
2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11-17
-
3細“微”之處凝“新”聚力 11-15
-
4讓更多“宿州智造”“宿州創造”走向世界 11-15
-
5
-
6楊軍在宿州學院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