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在一線 “為”在窗口
從事政務服務工作以來,埇橋區數據資源管理局數據資源股股長王明全,堅持以政務服務大廳為載體,從服務群眾、企業的小事和細節入手,“改”在一線,“為”在窗口,先后獲埇橋區“優秀共青團員”“青年崗位能手”“最美職工”“全區政府網站暨政務新媒體工作先進個人”、全省“一改兩為”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解決“急難愁盼”的“創新人”
如何從便民利民角度去想問題、干工作,檢驗著每一名黨員干部的初心,映照著服務群眾的能力水平。
在大廳巡查過程中,王明全發現有群眾拿著材料往返跑卻辦不成事現象。為解決群眾“反映無門、咨詢無果”難題,王明全積極向領導建議實行服務窗口前移,設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2022年初,埇橋區數據資源管理局設立專窗,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訴求及時梳理反饋、分析原因、協調解決,讓群眾的“難事”不再難辦。窗口設立以來,成功受理解決30余件群眾反映辦不成的事,接待咨詢500余次。
2022年3月,谷先生到埇橋區政務服務大廳“辦不成事”窗口反映,其在鄉鎮派出所申請辦理更名,未能成功,遂到區政務服務大廳公安窗口申請,因該項業務不屬窗口受理范圍,未得到解決。
“辦不成事”反映窗口人員得知情況后,立即與公安窗口聯系,經多方協調,谷先生順利改名。“申請辦理更名,這么多年一直沒改成功,這次到‘辦不成事’窗口反映,事情真給辦成了!”谷先生豎起了大拇指。
從以前的“辦不成”到“想辦成”再到“能辦成”,“辦不成事”窗口讓百姓辦事心里更有底、體驗更便利。“為群眾辦實事的過程,也是檢驗自己工作是否合格的最好時機。”王明全說道。
接受群眾評判的“答卷人”
政務服務大廳一直是直面群眾的一線單位,是服務群眾的主陣地,是聯系群眾的“一米線”。
為找準窗口服務短板,進一步提升服務效率,王明全積極轉變窗口監管方式,實行監督評價前移,在埇橋區政務服務大廳全面推廣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以企業“獲得感”和群眾“滿意度”為第一評價標準,自覺接受群眾評判。同時,把群眾滿意與否作為衡量政務服務工作質效的重要標桿,傾聽群眾對窗口服務質量、服務態度、服務效率等工作的意見建議,并形成評價、回訪、處理、整改、反饋的閉環機制,有效提升窗口服務水平。2022年,共下發效能通報4期,同比減少69.2%。
為準確了解群眾辦事的直觀感受,王明全習慣于“逛窗口”“轉大廳”,面對面與群眾交流,及時解決群眾辦事的堵點、難點、痛點問題。疫情期間,一些老年人因為沒有安康碼,不能進入大廳繳納水電費。面對特殊情況,王明全把群眾當家人,收集老人的繳費單,統一到繳費處繳費。
王明全告訴記者,社保參保、教師資格認證、辦理身份證……政務服務大廳就像是一臺不停運轉的機器,而自己就是“潤滑油”,哪里出現摩擦,哪里出現問題,他就要去哪里。
“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是王明全時常說的一句話,雖然有時候也會累,但是老百姓的一句謝謝足以撫平一身疲憊。
群眾有感小事的“暖心人”
作為綜合性政務服務平臺,埇橋區政務服務大廳年接待辦事群眾100余萬人次,服務對象有老人、兒童、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近年來,大廳不斷完善無障礙電梯、母嬰室、便民飲用水、助老助殘等便民設施,積極做好群眾有感小事。
2022年,為解決群眾辦件復印、郵寄問題,減少群眾辦事來回奔波,實現“最多跑一次”,在王明全推動下,大廳實行便民服務前移,設立免費復印、免費郵寄窗口。去年累計為辦事企業和群眾提供免費復印服務1萬余次,免費郵寄200余單,受到辦事群眾的廣泛好評。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王明全在平凡的崗位上,把小事當大事干,從點滴做起,用實干、苦干、巧干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群眾辦事的堵點難點痛點,做成了一件又一件群眾有感的關鍵小事。記者 李航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汴水之濱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實現“雙過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間投資增長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設經營主體48261戶 07-15
-
5公積金提取業務實現“全市通辦” 07-15
-
6宿州市16余萬脫貧人口穩定就業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