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行動澆灌孩子暑假蓄能成長
暑假伊始,袁女士的煩惱也隨之而來:孩子沉迷游戲、作息混亂、作業拖延,親子沖突不斷升級,這樣的場景在無數家庭中上演。面對長達兩個月的假期,家長們既希望孩子休整放松,又擔憂其狀態滑坡。暑假究竟該如何成為孩子成長的加油站,而非心理的滑坡場?看心理醫生有何妙招。
“混亂的作息是假期心理問題的導火索,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建家庭作息表,與孩子協商制訂清晰計劃,明確學習、娛樂、家務時段,賦予孩子參與感。假期啟動‘無屏幕日’,每周留出1-2天,將手機平板換成親子共讀、戶外探索或家庭游戲,重拾真實互動樂趣。” 市第二人民醫院兒少心理科主治醫師張凱莉表示,暑期是培養孩子心理韌性的黃金窗口期,脫離了校園的結構化安排,家庭成為孩子心理發展的主陣地,家長要積極引導,讓假期成為孩子積蓄內心力量、學習自我管理的寶貴訓練場。
“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是假期沖突焦點,建議采用‘彩色時間管理法’。”張凱莉建議,給孩子設定禁區紅色時間、限時區黃色時間、自由區綠色時間。紅色時間可以制訂在睡前一小時,營造寧靜入睡環境;黃色時間制訂在每天固定娛樂時段,如30-45分鐘;綠色時間制訂在完成當日學習任務后解鎖,明確時長。清晰界限能有效避免無休止的討價還價,讓孩子在安全范圍內享受數字世界,同時學會自我控制。
張凱莉表示,要澆灌孩子的自信,看見孩子成長。假期中可以和孩子做一個“成就罐”,每天讓孩子寫下或你記錄一件他做得好的小事,哪怕是微小的事,將其投入罐中,周末共同開啟,回顧積累的閃光點。幫助孩子制訂目標階梯訓練,基礎任務如整理房間即可收獲星星獎勵;中級挑戰如每日閱讀30分鐘即可兌換周末一次“電影選擇權”;長期目標如完整參與暑期繪畫班即可贏得學期末一次特別體驗。“真正的自信源于被‘看見’的努力和微小的成功,當孩子確信‘我能行’,才有勇氣面對更多挑戰。” 張凱莉說。
為避免“假期綜合征”,張凱莉建議,開學前兩周啟動“校園模式”,讓孩子假期和開學無縫銜接。模擬校園節奏,上午9-11點設定為專注時段,閱讀、學習,下午設立“自習時段”梳理作業。游戲時長遞減,每周減少25%,逐步“收心”。舉辦“假期成果展”,展示手工作品、實驗報告等,邀請親友擔任“成長見證人”,為假期畫上充滿儀式感的句號。緩沖期的設計能有效減輕孩子對新學期的焦慮和抗拒,讓回歸更加從容自然。
張凱莉提醒,所有計劃需預留20%靈活調整空間,接納變化與波動。家長需敏銳觀察,隨孩子適應能力,及時增減任務難度與支持力度,同時評價孩子的“努力程度”“創意閃光”“進步勇氣”,而非僅盯住結果分數。每周留出15分鐘“家庭會議”時間,輕松交流計劃執行與情緒感受,在平等對話中共同優化方案,可能這15分鐘的高質量對話,往往勝過150分鐘的嘮叨與督促。
■ 記者 趙苗苗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⑦ |賡續,汴水文脈越千年 07-21
-
2全市黨委和政府辦公室主任會議召開 07-19
-
3全市重點項目謀劃推進會召開 07-19
-
41-6月宿州市發放惠民惠農財政補貼21.13億元 07-18
-
5別出“新材” 集鏈成群 07-15
-
6上半年宿州市科技創新創業向上向好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