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地 霸王別姬時
故事梗概據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公元前203年,楚漢雙方訂立“鴻溝之約”,決定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此時,張良、陳平向劉邦建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劉邦采納二人建議,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并約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
公元前203年,十二月,項羽退至垓下,人困馬乏,筑壘安營,恢復軍力,準備迎擊漢軍。漢軍由韓信統領,兵力遠超楚軍,迅速將楚軍重重包圍,但一時難以徹底擊敗項羽。
入夜后,漢軍設計,高唱楚地之歌。軍隊帳中,項羽大為吃驚,說:“難道漢已經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國人這么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在帳中飲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寵跟在項羽身邊;有駿馬名騅,項羽一直騎著。
這時候,項羽不禁慷慨悲歌,自己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氣概舉世無雙,時運不濟呀,騅馬不再往前闖!騅馬不往前闖啊可怎么辦,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項羽唱了幾遍,虞姬在一旁應和。
英雄落幕,這位叱咤風云的人物,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項羽眼淚一道道流下來,左右侍者也都跟著落淚,沒有一人忍心抬起頭看他。
相傳,虞姬所和之歌為:“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虞姬已泣不成聲,為保護楚軍突圍,她突然轉身,從項羽身邊拔出佩劍,向自己項上一橫,自刎而亡。見虞姬已死,項羽悲痛萬分,卻無力回天。
隨后,項羽騎上馬,率領部下壯士八百余人,趁夜突破重圍,向南沖出,飛馳而逃。
兵荒馬亂,虞姬尸首埋在靈璧城東,即當今虞姬鎮虞姬文化園內。
虞姬墓。
歷經兩千余年,虞姬墓幾經修葺,墳前塑有一尊虞姬漢白玉雕像。雕像塑造的虞姬手持書卷,目視前方,身后衣袂飄飄,溫婉大方。
通往虞姬墓兩側的道路上,分列六尊樂俑和一對舞俑,皆為仿漢代陶俑造型,古樸含蓄,簡潔生動。樂俑有鼓瑟、擊筑、擊鼓、吹笛、抱琵琶、奏排簫組成,舞俑則揮舞巾袖,舞姿婆娑。
俑,即中國古代墳墓中的偶人,多盛行于秦漢至隋唐時期。“昔日虞姬陪伴項王,而今我們‘守護’虞姬。”若此處樂舞俑能開口表述,定會講,他們守護的不僅僅是一個悲情歷史瞬間,更是傳承至今的成語文化和風俗人情。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宿州市夏種任務基本完成 06-26
-
2從“質升量穩”看宿州外貿底氣何在? 06-23
-
3宿州傳統“老字號”煥發“新生機” 06-21
-
4楊軍在靈璧縣調研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工作 06-20
-
5全市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暨固定資產投資調度會召開 06-20
-
6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593家 06-20